教出多源,道通为一 第三届尼山论坛举行第三场明湖高端对话

2014-05-22 16:1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22日讯(记者 刘梅婷)今天上午,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明湖高端对话”第三场在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举行。本场对话主题为“儒家伦理与巴哈伊伦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巴哈伊国际社团驻联合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巴尼·杜加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张志刚,台湾慈济大学教授、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围绕儒家伦理与巴哈伊伦理的比较开展深入对话。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主持对话。

  对话首先围绕儒家伦理与巴哈伊伦理的比较展开。张志刚指出,近一百年来的信仰研究从“比较”逐步深入到了“对话”这一层面,而“最好的对话”应该围绕人类在全球化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种“对话”也应该继续“向前走一步”,就各大传统、信仰的本质精神开展对话。

  杜加尔简要介绍了巴哈伊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并认为儒家强调人在社会关系中存在,要信任不要对抗等观点,与巴哈伊的主张一致,都是为了追求全人类的福祉。张立文将巴哈伊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并从抑制人的贪欲、对人类的爱、正义、境界四个方面对儒家和巴哈伊的共同点进行了概括。林安梧则把宗教分为“听的宗教”和“说的宗教”,认为儒家是一种“听的宗教”,强调倾听,基督教是一种“说的宗教”,强调话语。未来宗教的发展趋势是像基督教那样的一神论主张的松动,巴哈伊则正是这种转变的先声。

  针对宗教的起源和同源性问题,张立文主张儒家这种“人文型精神化的宗教”,把恐惧看作是各种宗教的起源。要应对人的恐惧,就应该立足于“和合学”,遵循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则。张志刚从历史的角度,认可宗教恐惧起源说,并补充说“终极关切”也是宗教的起源之一。林安梧反复强调“教出多源,道通为一”,认为儒家可称为儒教,儒教之教即是宗教之教,又是教化之教,而巴哈伊破解了宗教排他性难题,更倾向于教化之教。同时,他认为不能用西方诸如教团、教主、教义这样的宗教判定标准来衡量儒教,并举例子解释说这就像同样都是餐具,不能用叉子的标准去评价筷子。杜加尔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把巴哈伊的来源归结为对人类的爱。他们都认可,在价值理念的层面上,宗教具备同源性。

  

责任编辑: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