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大为东明留一支带不走的第一书记战斗队

2014-11-10 11:0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网山东频道11月5日电(孙林华 张岩)自2012年3月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先后派出三批“第一书记”下乡帮扶菏泽市东明县,开拓了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村民的广泛好评。 

  “省里派来的干部,一点架子没有,和我们坐在门口拉家常,感觉很亲,真是好干部!”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祥寨村的老党员徐大爷,对党充满感情,虽年过八十,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曾担任村支书二十余年,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他说,山东师范大学的“第一书记”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村里每一个角落,走访残疾人,看望贫困户,拜访老党员,了解群众疾苦,探寻发展路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一书记”已然了解了帮包村的基本情况,为之后开展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做好农村工作,就得和当地老百姓站到一条线上,去摸清老百姓的想法。”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杜朝伟是第三批下乡帮扶的“第一书记”。据了解,三位“第一书记”在调查了解后,重点在增强凝聚力上做文章,采取单独交流和一起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村干部之间彼此了解和理解;组织集体考察和外出学习,开拓村干部的视野,克服狭隘观念,寻求村干部在思想和观念上达成共识;一起解读山东省里的扶贫政策,共同规划发展蓝图,使他们对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做好帮包村脱贫致富工作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修路架桥这些硬性的措施只要单位扶持,容易解决,最难的是老百姓的持久性富裕,一年后,第一书记走了,百姓生活又跌回以前了,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为他们寻找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第一书记在与不在都一个样。”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杨树佳说。今年6月初,山东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帮包村的“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农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针对包帮村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思路狭窄的实际,“第一书记”工作组采取“走出去,学回来”的方式,积极联络发展态势好、农民收入高的农村集体,组织致富积极性高的农民和干部,前去参观学习发展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项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山东师范大学第三批“第一书记”积极牵线搭桥,发挥“大后方”的教育资源优势,把积极开展深层次教育合作作为帮扶工作的又一个重点。截至目前,山东师范大学与东明县的教育合作已经开展。第三批“第一书记”多次陪同双方相关人员往返于济南和东明,牵线搭桥、洽谈沟通,为发展东明县教育事业起到先锋队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表示,“第一书记”下乡帮包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让一方群众真正富裕起来,过上幸福安康和快乐的生活。因此,派第三批“第一书记”目的简单明了,就是力求实现增加帮包村“输血功能”向增强帮包村“造血功能”的转变,希望在“第一书记”队伍撤走后,帮包村脱贫致富的战斗力不减,为帮包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战斗队。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