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山东之变: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提升
变“倒逼”为“牵动”,化压力为动力,把“给优惠政策”转变为“搭创业平台”,山东着力推进内涵效益型增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席敏 陈灏
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提升,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发展新动力开始接续,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三甲的山东省,在经历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虽然2014年的经济增速回落了一个百分点,但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变化。
新常态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要求,山东转变发展理念、定位、动力、路径和考核导向,坚定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使全省经济出现了带有根本性、趋势性的变化。
工具之变
“虽然这两年经济环境不好,行业利润多年下滑,但我们没有坐等靠,主动拓展新业务和开发新兴市场,在困境中迎来转机。”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任浩说。
山东钢铁集团是山东大型国有企业之一,近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甚至出现“吨钢利润不如一棵白菜”的严峻形势,这家企业也深刻感受到严冬的寒冷。2014年,山东钢铁集团对内部业务进行整合,向行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触角遍及铁矿石贸易、物流等方面,当年实现盈利5亿元,扭转了连续两年亏损的局面。
按照山东近期出台的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以山东钢铁集团为首的钢铁行业将实施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推广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全行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8%以上。
山东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刚性,产业链条短,集聚度、关联度较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结构性矛盾影响着山东经济增长质量。2014年,山东省研究制定了钢铁、船舶等22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方案。这些方案与全国全球水平重点对标,针对性很强。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常态下山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手段发生很大变化,由单纯的行政力量主导转变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方案不是政府官员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一道调查研究得来的。
郭树清认为,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收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信息,加快缩小与标杆企业差距,但要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须依靠行业和企业的力量。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山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必须稳定投资增长。为此,山东省提出,要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是引资,但引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项目为中心转化为以人才和人才团队为重点,把“给优惠政策”转变为“搭创业平台”,从建设开发园区过渡到创造国际水准的工作环境。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说,各级政府不能再按自己设定的支柱产业去寻找项目,不能再由我们去想象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新产业,更不能由我们去判断什么是未来有竞争力的高技术、好产品。
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上,山东各地扭转过去“贪大求全”的传统思维,着力推进内涵效益型投资增长,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农林水利、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去年,仅在全国工商联执委会暨知名民营企业家入鲁推转调创投资洽谈会上,山东就签订合同项目2234个,其中百亿以上的项目50多个,绝大部分是高端装备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务锋认为,这些好项目、大项目是山东新一轮发展“腾笼换鸟”的新鸟,对促进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全省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
动力之变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发展方式和路径已难以为继,必须以宽广眼界重新审视山东发展的定位、方向和路径,变“倒逼”为“牵动”、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实现山东发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1月9日,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颠覆了延续数千年的纺织品染色传统工艺。这套装备生产成本平均降低17.75%,生产效率提高10%~15%,节水、节气、节电、减少废水排放均超过10%。
康平纳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此次获奖的项目历经了长达8年的研究。去年,山东省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10个省级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27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工率达到99.5%。
统计显示,2014年科技创新对山东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3%左右,技改投资增长24%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给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腾出发展空间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山东省大力“腾笼换鸟”,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加快转变,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倾斜。
山东省经信委介绍,去年山东装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1.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多年来首次低于面上工业增速。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挖掘内需潜力是关键。山东省先后出台的搞活流通促进消费、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等政策,为提升内需带动力起到明显作用。2014年,山东新需求增长点拉动作用明显,信息消费支出规模约4500亿元,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3万亿元,均增长了约25%。
山东如同中国经济发展的浓缩版。既有发达的东部,也有欠发达的西部。东中西发展不平衡,既蕴含着发展的潜力,也是当前形势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山东省先后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四个发展规划,将17个地市置入4个区域经济战略中,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使得各大城市从地图上的地名变成了生动有机的纽带联系,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养殖等产业正蓬勃兴起;在济南、莱芜等地,济南-泰安、济南-莱芜、济南-聊城城际铁路项目规划得到批复,将实现“半小时”都市圈;在滨州、潍坊、东营等地,港口建设正如火如荼,一个个“靠海吃海”的产业集群已初显规模。
据张务锋介绍,山东意图持续放大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联动“三个效应”,推动各大板块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变;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建立市场主导的发展联盟,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融合纵深发展,最终使“两区一圈一带”成为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战略依托。
导向之变
今年69岁的戴庆春是聊城冠县范寨乡戴里庄村的一名保洁员。他告诉记者:“以前垃圾塑料片来回飞,现在村子变俊了,生活垃圾堆、煤堆都不见了,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
让戴里庄村发生这种变化的是山东正在推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山东聊城市住建委主任张连臣说,近两年通过加强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冠县逾六成垃圾就地填埋沤肥,其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的村庄甚至由此新增100多亩绿化面积。同时当地垃圾发电厂单日处理垃圾1000吨,年发电量可达亿度,每年可节约4.8万吨标准煤。目前,山东已有9成村庄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近年来,山东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克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倾向,进一步摆脱过于看重经济总量排名的纠结。
去年4月,山东省对17市科学发展考核作出重大调整,加大了环境损害、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注重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实行差异化考核,重视看基础、看质量、看潜绩、看实绩,防止过于偏重依靠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显绩识别干部的现象。
其中,体现发展质量的“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及提高幅度”和“服务业占比及提高幅度”两项指标权重最高,为50分;此前占到60分的GDP下降为25分,下跌为权重最低的指标之一。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及提高幅度”、“人才发展指数”及“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等指标均占40分,属于权重第二高的指标。
山东省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解释说,新考核办法既考核发展成果,又考核发展成本和代价,既注重考核“显绩”,更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
山东省此次考核方案的调整,还充分考虑17市不同的发展禀赋和发展基础,针对其薄弱环节或突出矛盾,设立考核指标。如对工业城市淄博,考核“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幅度”;对资源型城市枣庄,考核“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水平”;对5个粮食主产区考核“粮食高产创建田面积”。
曾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济宁市顺应新常态,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惠普、甲骨文等一批跨国公司“集群式”落户济宁,信息产业呈现裂变式发展效应。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说,这些跨国企业为济宁带来资本和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使得济宁走出对煤炭开采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依赖,产业发展结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