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东省深化财政改革:把钱花在百姓身上
沂水县第二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
财政改革,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改革贯穿,积极“领跑”,动真碰硬,不断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推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
转移支付“挂钩”: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家
4月23日7点半,王国栋收拾好东西,赶在8点之前把大女儿送到育才中学,再返回家送二女儿去幼儿园。
王国栋老家在德州市宁津县,20年前来到济南。女儿所在的育才中学是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全校1700多名学生中5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我们的户籍不在济南,但孩子在济南上学并不费劲。”王国栋说,孩子能够在济南顺利上学,他和妻子就能安心工作赚钱,感觉济南越来越像家。
“济南越来越像家”的感觉,源于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去年起,我省财政完善县级基本支出需求测算办法,对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的农业人口流入县,将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保障性住房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8类基本支出需求,由原来按户籍人口测算改为按常住人口测算,相应增加吸纳农业人口较多县的标准支出需求4亿多元。并以实有学籍数作为教育转移支付分配依据,增加对吸纳农民工随迁子女较多地区的转移支付。还按常住人口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移支付,支持农业转移人口接受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创新扶持方式:“小杠杆”撬动“大资本”
4月18日,桓台县供销益农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益农航空服务队,与A2C轻型飞机一起启程前往湖南省岳阳市,为该市5万余亩芦苇地进行为期5天的除虫作业。
“起初,赔本也不赚‘吆喝’,几乎到破产的边缘,融资太难,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扶持,合作社很难走到今天。”4月21日,供销益农合作社理事长赵发洲回忆起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窘迫情形时仍唏嘘不已。
2009年10月,赵发洲带领4个成员,筹集60万元资金,成立合作社。不想,整整一年没接到一笔订单,反而赔了158万元。直到2012年6月,在100万元政府“统防统治”专业化合作组织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才使合作社经营状况真正有了转机。2013年9月,供销益农合作社又结合财政发放的100万元科技创新合作扶持资金,先后购买了4架A2C轻型飞机,成立益农航空服务队,机械化防治作业能力大幅提高。
如今,合作社现有社员1320余户,入社土地近4万亩,服务范围已远涉新疆、湖南等地。
“2013年和2014年,淄博市共有8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省市各级财政专项用于支持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资金达1700万元。”淄博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王迪介绍。 近年来,省财政整合资金渠道,创新投入方式,积极拓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实施农业融资增信试点、开展农业贷款担保试点和探索产业基金运作模式等经营主体发展政策。2013年以来,统筹安排省级相关资金3.13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安排资金1.44亿元,与多家银行合作,在36个县实施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试点。安排资金5000万元,并吸纳金融机构、农业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入股9000万元,组建成立了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2014年,省财政安排资金5000万元,吸引金融和工商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了山东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暂定3.72亿元,目前已开始考察遴选项目。
全面改“薄”:民生大单变民生大餐
“两座高楼平地起,老师学生尽欢喜。上课踏进教学楼,午饭来到餐厅里……”这是沂水县四十里堡镇中心校学生薛苗喜写的诗歌《校园》。
沂水地处沂蒙山腹地,是一个拥有110余万人口的大县。教育被列为县委、县政府为百姓办的10件实事之首。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土地指标优先安排教育事业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
自2013年8月以来,沂水县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投入10.7亿元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179处中小学。截至2014年底,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新建中小学校楼房56万平方米,全县194处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按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进行设施配套。加上正在进行的农村学校取暖工程建设,一年多时间沂水县教育投入达11.03亿元;2013和2014年全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分别达31.55%、33.56%。
沂水农村义务教育发生的变化,是我省启动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根据规划,从2014年起,我省从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入手,用3年—5年时间,改善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加强村小和教学点建设,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据介绍,全省共有项目县(市、区)111个,项目学校9765所,在校学生472万人,项目资金总需求4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