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5-06-08 19:3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8日讯(记者 王文婷)2015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将能力测试和学科特点相结合,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核心,在历史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思路、考查的途径与方法、能力目标的层次构建、答案制定与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考查目标明确,学科特色鲜明。 

  一、基于时空意识——试题设计和考查的基本路径 

  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它们都表述了一种“序”的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具有时空意识,是正确认知和解读历史现象,建立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第16题勾勒出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脉络,对要求考生作答的问题则以“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空间概念加以定位,明确考生的思维方向。第19题中“1949-1978年”是一种时序的表达,“国内史学界”则是提示考生将问题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社会空间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第40题材料一中人们对英国优越地位的不同认识,体现了时序的变迁;第(2)题答案中“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侧重时间维度的观察,世界“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则是以时序为基础,侧重于从空间维度上对英国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审视;考生要作答第(3)题,首先必须将问题放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这一时序概念中,然后从空间上去探求西方和亚非拉地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试题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进行情境和问题设置,有效建立起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考生需将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考察,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 

  二、基于历史思维——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历史思维既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其本质是依据史料和其他历史信息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要求。2015年试题将历史学科特点和高考能力考查目标紧密结合,从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考查考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概括思维,它要以史料证据与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历史事件提出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式的解释说明,建立事实发展的因果意义。 

  以选择题为例,第16题涉及的史实包括了近代西学东渐历程的各个阶段,第17题考查了1871-1921年5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趋势等,这些题目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考生需要以时间为轴,考察史实之间纵向的因果联系。第19题以建国初期的史学研究状况设置情境,第21题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等,是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对史实进行综合,侧重于让考生从横向上把握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第38、39、40题等将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块的内容进行了大跨度的整合,力图让考生在所学的史实与史实之间、史实与史料之间、史料与问题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试题通过对各类历史信息的综合,构建了多角度、多层次、结构相对复杂的历史情境,进而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综合理解、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强调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运用——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研究能力 

  批判性历史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视野和工具。第38题、第39题和第40题重视史料的运用,从不同的侧面关注了考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强调对考生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重视史料,具有证据意识。史料是构建历史事实的材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它历史认识就是无本之木。第38题第(1)题要求考生能正确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第(2)题“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则要求考生具有证据意识,学会鉴别和选择史料。 

  ——要求考生关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历史是一种过往的客观存在,我们无从直接观察、感受和体验,只能从史料出发,从历史细节中理解历史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探究历史的真相。例如,第39题选择了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幅现场照片、事件当事人和见证人的回忆作为材料,力求帮助考生走近历史现场,关注历史细节,从细节中审视和反思历史过程。 

  ——要求考生具有多重视角,强调求异思维。创造性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特征之一,它要求考生不囿于定论,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和反思历史。第38题第(2)题就是要求考生能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第40题材料二中两部著作的摘目则反映了历史研究中两种不同的视野、观念和方法。 

  3.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考查考生的历史阐释与表述能力 

  历史阐释和历史表述是考生根据考试要求对自己所具备的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和重组的过程。它不是对既有观点的背诵,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考生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方法、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示。 

  例如,作答第39题时,考生需要提取、调动和整合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材料所提供的新信息,二是以往所学和试题问题相关的时代背景信息。考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性的重组,才能在情境、问题和史实之间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从而产生全面、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进行历史表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不能空发议论,也不应简单的罗列史实;要运用恰当的历史思维,立论正确,观点鲜明,逻辑条理;要采用正确的历史方法,使表述符合题目要求,语言通顺,表述完整、准确。 

  三、基于历史态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能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想教育。试题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与对考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考查目标结合起来,即观察考生能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确的历史态度来认知历史知识、评价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让考生通过试题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刻体会一定的观念、价值观、行为和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例如,第39题让考生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艰巨性和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智慧与勇气,极具现实意义。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49题让考生了解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反思战争,珍爱和平。面对当前一些国家右翼势力的抬头,这一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挥了历史鉴古知今的学科功能。  

  ——与历史认识相结合,考查考生运用内化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客观地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和阐释的能力,进而独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例如,第40题第(3)题要求考生能从全球史的视角探讨东西方的关系,使考生认识到西方 “优势地位”的确立,除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外,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掠夺基础上的。世界近代史是一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整体史,而非是一部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史。 

  四、基于历史认识——试题答案制定与评价策略 

  考生对试题的作答即是一种历史认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体现在试卷上就是考生答案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更多表现为一种层次水平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是非之分。因此,试题尽量避免以一个固定的、封闭的标准对考生进行评判。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评价既关注考生所得的结论,也关注考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试题注意了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的开放性和层次性,以评价作为主要价值取向,强调对考生个性的关注。例如,第39题借鉴了PTA评分法(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对考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