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螳螂拳传承人:6岁习武 重编拳谱30年(图)

2015-06-15 11:28:00 来源:青岛早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不大的桌子上,十几本靛蓝色封皮的线装书摞成了一座“书山”,几张草纸摊在中间,上面画着人形图案,并注解着难懂的拳术术语……这是七星螳螂拳传承人陈乐平的写字台,每当闲暇时间,他就坐到桌前在脑中回忆演示一招一式,并将它们写成文字,画为图形。陈乐平十几岁时,曾眼睁睁地看着师父创作的拳谱毁于大火,深深的遗憾留在了心中。成年后,他决心重新编写一本拳谱以传后人,如今他已为此耕耘了30多年。

  “要想地面走,学会螳螂手”,这句口头禅在上世纪的青岛可谓尽人皆知,青岛是名副其实的“螳螂窝”。进入现代,这一国粹活力犹在,但也面临着新问题。记者近日拜访了青岛螳螂拳传承人、七星螳螂拳掌门人陈乐平,与他一同钩沉青岛拳文化的趣闻旧事,探讨传承这一武术精粹要做的尝试。

  儿时与武术大师为邻

  相传,螳螂拳于明末清初王朗在崂山华严寺一带所创,因身法模仿螳螂捕蝉的姿势而得名。螳螂拳以其实战和凶猛特点著称,身法、手法讲究刁、打、擒、拿、扣,分梅花、七星、六合和太极等派别。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青岛许多公园、山头遍布教授螳螂拳的站点,练习者比比皆是,后来在青岛地区形成了太极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三大主要派系。2011年,青岛螳螂拳被批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螳螂拳掌门人王勇和七星螳螂拳掌门人陈乐平一同被定为螳螂拳的传承人。

  昨日,记者在李沧区见到了螳螂拳第九代嫡系传人、青岛七星螳螂拳掌门人——陈乐平。今年刚到耳顺之年的陈师父大方热情,身体矫健,谈起螳螂拳和练拳故事滔滔不绝。陈乐平是青岛人,生于1955年,小时候与七星螳螂拳大师李占元先生是邻居。“隔着我家小窗就可以看到李师父带着徒弟练拳,觉得好玩儿就开始模仿。”陈乐平说,七八岁时,他正式拜李占元为师,并逐渐成为他最得意的入门弟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电影 《少林寺》播出后,螳螂拳迅速成为社会大众追捧的对象。

  徒弟轻松打败踢馆者

  上世纪90年代,陈乐平在李家下庄办武馆传授螳螂拳。一日,武馆来了一个青年人。只见他个头不高,一手提着一尺长的生猪肉,一手提着一壶酒。陈乐平一看就知道来者不善,不过还是笑脸相迎。这个青年人二话不说,当着陈乐平徒弟们的面往桌上摊开猪肉和酒,邀请陈乐平一起喝酒吃肉。陈乐平没有吃生肉的习惯,便婉拒了,小伙脸上便有了愠色。“他肯定想说我,不吃生肉还来这开什么武馆,其实我知道他就是来拆台子的。”陈乐平说。

  于是他打开天窗说亮话,问是不是要比试。随后他挑了一个徒弟,为了避免误伤,还叮嘱双方都戴上手套。比武双方面对面站好刚开打,这个青年手还没有伸出,就已经被对方迅疾的一拳捶倒在地上,陈乐平赶紧挡住了徒弟。等这个青年再次站起身准备好招架后,这位徒弟又是一拳将其打翻。到第三个会合时,这个来踢馆的青年竟然未招架得住猛力,被径直推进了院外的粪池子里。“这年轻人太傲,武术功底也还不够,直接来踢馆子实在有些嚣张。”陈乐平说。这是陈乐平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次被踢馆的经历,挑战者不敌自己的徒弟,最后灰头土脸地离开了武馆。

  打破陈规收入女弟子

  几十年来,拜陈乐平为师的弟子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海外人士,不过这些仅为记名弟子,并不在正式门下。陈乐平介绍,目前他有十大得意弟子,最大的47岁,最小的只有17岁。提及收入室弟子的标准,他说必须有十年以上的武术功底。“如果功底只有一两年,恐怕坚持不下来,因为练拳很苦。”陈乐平说。除了武术功底要扎实,德行也是他所考核的标准。

  陈乐平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女徒弟,他说自己是螳螂拳传承人中第一个破了这个老规矩的,而且是这两年才破的。要知道,在20多年前,他可是连唯一的女儿都不肯教。当记者问为什么开始收女徒弟时,他看了一眼妻子,说:“你问她。”王慧芝在一旁却偷偷笑着,原来的确是她的一次次撺掇,才令丈夫最终收下女弟子的。

  王慧芝说,她从事体育工作,平时看到许多小女孩天分和性格都非常好,是练螳螂拳的好料,便央求丈夫将她们收为徒弟。“女孩子学螳螂拳我怕她们吃不了这个苦。”陈乐平说。但是在妻子的一再央求下,陈乐平最终在几年前收了第一个女徒弟。王慧芝自豪地说,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练好螳螂拳从三四岁就能看出来,当初她看中的几个女孩现在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练得还非常好。

  “螳螂手”今成著书人

  在陈师父的书桌上,记者看到摞起很高的线装书,有《七星螳螂拳之罗汉功十八势》、《七星螳螂拳之点穴术》、《七星螳螂拳之兵器略解》等,书上一笔一划地写着拳法要义,下面还配有人形分解演示招式。陈乐平说,他编写这些书已经有30多年了。

  陈乐平6岁习武时,注意到师父李占元手中有一份拳谱,那是师父倾心多年钻研积累写成的,但是他十几岁时,这些 “武林秘籍”由于社会动荡毁于大火。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师父的授意下,他开始重新编纂整理拳谱。新拳谱的内容一部分来自残存的文本,一部分来自师父的口述,还有一部分来自他习武多年积累的经验。师父去世后,他一有时间就坐下来编辑整理,同时为了准确表达螳螂拳的拳法要义,还画上人形图案分解招式,配上文字注解。他希望能以这种形式将毕生所学所悟传给后人。如今这套尚未完成的拳谱已经有20多本,完成的原件还被档案馆收入保存。“光有书也不行,练武需要言传身教。如果没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和指导,手中有拳谱也看不懂,练不好。”陈乐平说。的确有人因闭门修炼而“走火入魔”,比如有一位习武者练螳螂拳不得法,走入误区,致使手掌变形,病变疼痛。

  保留拳法原汁原味

  螳螂拳虽属“象形拳”类,但“重意”不“重形”,有着鲜明的技击和实战特点。许多人以为螳螂拳既以螳螂命名,主要拳法也是模范螳螂,因此一招一式都要表现出螳螂的动作特点,这在陈乐平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如果过分重视视觉效果,传统的螳螂拳有可能沦为花拳绣腿,成为失真的舞台艺术,而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我也能做出很好看很夸张的动作,这样大家也愿意看,但是这种失真会失去先辈传下的武艺精髓,不那么原汁原味了。”陈乐平说。到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改进螳螂拳,这个问题让这个武林高手也感到头疼。不过他认为,螳螂拳在青岛发展势头很好,习练者很多,以后螳螂拳的发展需要看大家了。

  虽然是七星螳螂拳的掌门人,陈乐平也十分关注欣赏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流派。博采众长,融合发展,共同发扬光大青岛螳螂拳才是他的梦想。

  记者手记

  “非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其特殊性,如非物质性、传承性、无形性等特点,人是传承这一文化的主体,书籍影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在记者所接触到的“非遗”项目中,青岛螳螂拳算是传承较好的,这正是因为螳螂拳以高知名度凝集了大量练习者的结果。陈乐平编书是保存和传承原汁原味螳螂拳的重要尝试,可以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不过正如陈师父所言,这类书无法脱离人而独立传承,因为武术的精髓用语言文字无法准确表达,终究要回归到人,来实现这份文化遗产的长盛不衰。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