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八极拳……山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盘点

2015-08-07 21: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7日讯(记者 刘梅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8月9日至8月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山东省组成了涉及汉、回、满、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东乡、侗、苗、壮等11个民族的188人组成的代表团,将参加10个竞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那么,属于咱山东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究竟都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竞技与表演项目包括鼓子秧歌、临清架鼓、抗拐夺龙珠、蹴鞠;观赏性项目则有掷沙袋、抖皮条、推花砖、石锁、踢花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则包括临清潭腿、查拳、八极拳。

鼓子秧歌(图片来源网络)

  鼓子秧歌

  山东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战国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发展繁荣至今。商河鼓子秧歌经过世世代代人们加工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因其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着灿烂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列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首,誉满全国,名扬世界。而商河回族鼓子秧歌,是在对山东民间秧歌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它的整个演出颇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战阵,角色配置编制严格,“秧歌头”言出令随,探马“三探三报”,“街筒子”队列规范,舞姿舒展,气宇轩昂,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一旦大鼓定位,在铿锵激烈的鼓乐指挥下,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各显神通,令人振奋。本次参赛的回族鼓子秧歌因受人数所限,只突出了伞、鼓的特点。

  临清架鼓

  悠久的运河文化为山东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临清架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架鼓原名助阵鼓,相传起源于东汉末期,战争中以击鼓的方式为大将助阵扬威。经五代十国、宋、明、清等朝代流传,于民国初期,临清正式成立了架鼓会。因参加架鼓会的多是回族群众,所以,架鼓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回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娱乐形式。

  临清驾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的形式,由十八面鼓、两面大锣组成,鼓点丰富多变,鼓声洪亮威武,气势磅礴雄伟,故临清架鼓会又有威武会之称。

  临清驾鼓风格简洁朴实,通过敲鼓边、敲鼓帮、鼓槌相击等较简单的演奏技巧演绎出变化多端的节奏,振奋人心,气壮山河,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如今,已有八首鼓谱被收录入《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并被收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抗拐夺龙珠

  “抗拐夺龙珠”广泛流传于齐鲁大地,深受山东的广大回族青少年中欢迎。这项活动动作简单,场地简易,参与人数不限,是一项以娱乐为主的角力项目,同时可增强人们的弹跳力、对抗能力和反应能力。场地为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两边有龙珠置放点。器材为两个龙珠,红、蓝两色,布质、八面体、镶边,角上带穗头,中间填充海绵、豆粒。比赛时,运动员一腿盘起,用手握住,另一腿跳跃行进,采用顶、撞、靠等手段,在把本方龙珠放入对方置放点同时,夺取对方的龙珠。该运动项目最大特点为设置两个龙珠,双方同时既是进攻方又是防守方,队员攻防角色也根据比赛的进程随时转变,战术打法丰富多彩,使其更具趣味性、观赏性,成为一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活动。

蹴鞠(图片来源网络)

  蹴鞠

  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在满族、蒙古族、回族中较为流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是从我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现代足球也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蹴鞠运动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受到各国各民族群众的喜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宋代蹴鞠的复原场面,是单球门的间接对抗。这种比赛,将蹴鞠门放置于场地中央,球门中设一个过球的小门,叫“风流眼”。场上的裁判,叫“教正”、“司宾”或“知宾”。队员分成左军和右军分列球门两侧。队员的角色和职责都非常分明,球头的职责是专门把球度过“风流眼”,其他队员都采用各种解数保持球不落地,并为球头创造度球的机会。起球后,球不能着地,度过球门风流眼为胜。踢球的花样和动作叫解数。队员们都要使出浑身解数。解数有:转乾坤、燕归巢、风摆荷、玉佛顶珠、旱地拾鱼、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蹴鞠后来向东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向西传到了埃及、希腊、罗马、法国,最后传到英国,并在英国发展为现代足球运动。

  掷沙袋

  掷沙袋是深受我省回族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它能增强抓握力、臂力、腰、腿的灵活性和全身的协调能力。掷法一般分正把和反把两种。动员入场后先围成一个圆圈进行掷接,然后分成三个组,分别做海底捞月、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镫里藏身、二郎担山五种姿势的掷接。最后再围成一个圆圈进行掷接。

  推花砖

  推花砖是回族群众的一种传统练功方法,所用的砖是盖房用的青砖或红砖,每人手持两块,进行练习。推花砖可以增强指力、握力和手臂的爆发力,以及四肢的协调能力。推花转的基本动作是前平推、侧平推、下把前进后转推、上把前进后踢推等。

  抖皮条

  抖皮条是山东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它可以增强臂力、抓握力及四肢的协调能力。皮条抖得越响、越有节奏感,效果就越好。左右抖动皮条时还可以配合进行做矮子步、背步、盖步、车轮步,抽腿、盘腿、踢腿等。

石锁(图片来源网络)

  石锁

  石锁是用于摔跤训练的古老练功器械,深受回族群众喜爱。石锁用坚硬的石料制成,分25公斤以上的大锁和5公斤以上的小锁两种。大锁主要用于训练力量,小锁用于训练技巧。石锁主要练法有马步闯、举顶跟斗、腰串、抱瓶、拳顶、骗马、膀花、脑剑、盘肘、踢毽、倒踢、托塔、背肩等,一般以单人练习为主。

  踢花毽

  踢花毽是一项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都很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流行于青州市的北派踢法——踢花毽,极具民族特色。踢花毽分南派和北派。北派踢法一般以毽子刚过头顶为限,讲究的是踢花样。踢毽者可以单人踢,也可以三四个人合踢,而且要踢出各种花样,故又称踢花毽。踢花毽的基本功有盘、磕、绷、拐、里落外接等众多花样,令人目不暇接,观赏性很强。

  临清潭腿

  武术流派,源出于临清龙潭寺,以其独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坛享有盛誉。潭腿讲究“拳三腿七”和“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潭腿套路,气势连贯,起伏转折,节奏清楚。在攻防技击方面,较强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点,腿法的创始人为五代时期的昆仑大师,潭腿的“潭”字是借用了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所命名。临清潭腿多重内功,因此除自卫防身和锻炼身体外,还可以消疾去病,益寿延年,实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拳种。

  查拳

  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族群众中传播。据查拳拳谱和历代继承人相传,明朝西域回民查尚义为抗击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应征到内地,行至山东冠县因病疗养,当地百姓对这位爱国义士爱戴尊敬,精心护理,他病愈后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恩情,遂将周身武艺留传给冠县一代人民。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查尚义(查密尔)所传身法武拳命名为“查拳”。

  目前,查拳已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

八极拳(图片来源网络)

  八极拳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发源于山东省庆云县,后传于河北沧州,为地方拳种,创始者为清朝初年的庆云吴钟,庆云后庄科村是八极拳的发源地。清末时,因黄四海、李书文等人而闻名中国。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后传入日本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地。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