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东西方历史学的交流 《中国历史学30年》英文版出版

2015-08-24 17:5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24日讯(记者 王文婷 刘梅婷)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出了两部综合性的学术史著作,Thirty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Studies,(《中国历史学30年》英文版),以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历程》(Toward A Global Community of Historians: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ngress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ical Sciences,1898-2000),以促进国内外的史学交流。

  《中国历史学30年》英文版依据该书中文版翻译而成。该书中文版出版于2008年,由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研究员主编,全国知名专家20多人共同编纂,旨在向国内外同行们介绍中国历史学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在学科建制、基础理论、实证个案、学术史梳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对30年来的中国历史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对深化拓展未来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2006年9月,中国史学会决定邀请全国20多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为2007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代表大会准备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中国史学会向大会提交的11篇学术报告,引起了各国学者的热烈反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史学会将所有报告增删修改结集出版。为了迎接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美国MCM Prime出版社合作,约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李文中等人将该书译为英文出版发行。

  《中国历史学30年》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历史学各个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该书没有严格地依据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分类标准,而是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突出问题意识,凸显理论创新,对30年来的史学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就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透彻的梳理。全书分为22个专题,涵盖了中国考古学、边疆民族史、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城市史、宗教史、科技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后国际关系史、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清史纂修工程进展,历史研究与教育机构的发展概况等内容。该书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历史学开拓创新的历程,展示了3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丰富内容,概括了各领域的学术热点、前沿问题、重大理论突破、学术争论等,深入反思了各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历史学诸多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历史学30年》的执笔人均为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著名学者,其中还有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这些学者学术视野宽阔,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史学研究的前沿水平。该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反思意识和深入的学术梳理以及强烈的现实关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努力创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科学。该书对推动历史学的长足发展、对增进中外学者的互动交流将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国历史学30年》记载了中国历史学人朝乾夕惕,兢兢业业为中国史学所做出的努力,对各个学科进行了提纲挈领、巨细无遗的全方位展示。该书无疑可堪称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系统综合的权威工具书,当为外国历史学者案头必备。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历程》是一部世界史学史力作。该书初版于1987年,作者是卡尔?埃德曼,2004年经于尔根?科卡和沃尔夫冈?蒙森修订再版,凝聚了两代德国学者的心血。原书作者及修订者均为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其中埃德曼和科卡先后担任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席。这部作品原以德文写成,英文版在原著的基础上略有增删。中文版依据该书2004年的英文版翻译。该书使用了多语种的一手资料,理论性强,涉及大量专业术语。这部著作由山东大学课题组组织翻译,历时两年,先后四次修订,并经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多位学者审定。该书经多方努力,终于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之际得以印行出版,期望有助于增进与会者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了解。

  该书以时间为序,系统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史学大会的历程,提纲挈领地勾勒了20世纪国际史学研究的变动趋势,注重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深入探讨。该书记载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为创建国际性的史学家交流平台、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促进东西方史学交流、弥合意识形态鸿沟所做的努力。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历史学家的全球共同体,具体而言是指在史学研究中要超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带来的偏见,促进全世界史学家在研究旨趣、方法论乃至个人政见上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同时,不论在研究人员还是话题上都尽可能广地拓展史学研究所覆盖的地理范围。

责任编辑: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