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世界的目光在看着今天与历史上的中国

2015-08-25 18: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张海鹏

  鲁网8月25日讯(记者 刘梅婷)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已进行三天。本届国际史学大会与往届相比有何亮点?中国史学界融入全球学术体系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国际历史学的研究和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它们之间共同的文化基因又是什么?今天上午,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张海鹏在山东大厦胜利厅接受了参会记者的专访,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

  “世界的目光在看着今天与历史上的中国”

  在张海鹏眼中,此次大会中国做到了数个“第一”。“中国历史对于国际历史大会的期待,这些方面我认为在以往的国际历史会的大会也是很少见的,可以算作是这次大会的第一个第一。”张海鹏说,“第二个,我们注册参加会议的有2600位学者,国别90个以上,这是以前21届都没有过的。”

  此外,今年大会有四个主题,其中,“全球视野化的中国”、“情感的历史”以及“历史学当中的数字化转向”这三个主题在历届历史科学大会从未涉及到,这实属第三个“第一”。“昨天我们已经有一天的时间来说‘全球视野化的中国’,一天的时间中有十几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者,分别就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张海鹏认为,这是世界的目光在向中国聚焦,“世界的目光在看着今天的中国,与此相适应,世界的目光也在看着历史上的中国。”

  同时,张海鹏根据会议的手册,略微做了一下统计,发现各种会议连在一起大概有175场,数量创下了历届历史科学大会之最。更值得一提的事,在175场当中有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16场,有中国学者作为评议人或者作为论文的提供人超过了72个,所有的论文当中,涉及到中国历史问题的超过了90篇。“我认为这是以往国际历史都没有过的,这应该也是一个第一。”张海鹏说。

  除了这些,两个平行会议、五个卫星会议,志愿者的数量,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等方面都也创造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先例。可以说,这几个“第一”名副其实。

  “历史学无国界”

  作为一个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史学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融入全球的学术体系。张海鹏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来看中国的历史,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不是向世界封闭的,而是向世界开放的。

  “我们汉唐时期,当时首都在长安,即现在的西安,经常可以接待来自于西方各国的商人、官员。我们后来有过一个时期在明末清初有过封闭的状况,但是相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讲还是比较短暂的,”张海鹏坦言,“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学家历来就关注全世界,中国不是世界上孤立的国家,我们是与很多国家为邻、为伴,所以我们的古籍上也记载了很多中外交流的经历。”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努力的去追寻国际历史学的步伐,希望与他们交流。“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当然历史学家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国籍的,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人这样看待历史的时候,西方人是怎么看待历史的,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中国人用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西方人又是用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张海鹏说,这些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会有参考,所有中国学从来不拒绝与外国学的交流。

  “各国历史学家都在追寻历史的真相”

  国际历史学的研究和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文化基因,张海鹏认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回归的基础,不仅在中国是如此,在世界也是这样,所以各国历史学家都在追寻历史的真相,在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

  “可以看看我们这次会议守则上大主题、小专题、各种圆桌会议题目,我认为中国学者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就表示我们的思维方式在这点上没有太多的分歧,”张海鹏说,但是这一次大会也有一点新的东西,比如“情感的历史”、“历史学当中的数字化转向”,大家可以根据这次会议各国学者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真知灼见,看看在这以后,“情感历史”研究、数字化转向研究将如何影响历史学今后的发展,“如果这次会议在这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的话,一定会成为影响今后国际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方向,一个新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历史学家也在关注。”

  以“情感的历史”为例,张海鹏告诉记者,这实际上是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上探讨西方学者在情感历史研究方面他们取得了哪些成就,他们在情感历史研究当中是否有什么局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后关注的方向。”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