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检察官黄平亮:查案不做“门外汉”

2015-11-02 10:5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黄平亮接受采访

  鲁网11月2日讯(记者 刘梅婷)2007年6月14日,在交接完一件案子后,黄平亮被推进手术室。抱着对妻子的歉意,对家庭的留恋,这位坚强的检察官终于流露出柔软的一面。可谁能想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黄平亮,刚刚转危为安就又一次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查案不做“门外汉”

  坚定的眼神,严谨的逻辑,平和的语气……这是记者第一眼见到黄平亮时的感受。1966年10月出生的他,10岁就踏入了社会。从一名小小的杂技团演员,到德州市检察院副县级检察员,黄平亮凭着自己的努力与不懈追求跨越了时间维度,用心履行着检察职责——从事检察工作26年来,他以自己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的模范行为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从杂技团演员到一名检察官,或许很多人对这样大的工作跨度感到有些疑问。1976年,黄平亮是一名县杂技团演员, 1984年,他被调往庆云县检察院担任驾驶员工作,这时的黄平亮对检察工作十分感兴趣,便利用业余时间将一套套法律专业书籍“啃”了个遍。

  1984年10月,黄平亮从县广播局被调到检察院工作,自1996年10月起,他先后任法纪科科长、反渎职侵权局局长。再后来,他被提拔为该院副检察长,主管反渎侵权、职务犯罪预防和监所检察等项工作。这期间,黄平亮并未因为升职放弃学习钻研,“吃透案件所涉及的知识,并将其当做有力武器”是他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办案模式。2006年,黄平亮被省院专案组抽调查办一起特大受贿、挪用公款案。他并没有被复杂的案情和案件所涉及的证券专业知识吓倒,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黄平亮通读了6、7本专业书,把案件所涉及的证券知识学了个通透,使案件成功告破。

  在黄平亮心里,“门外汉”办案方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即便是每次学习都会有新困难,我们也要一步步去克服,最终才能赢得胜利。”黄平亮坦言。

   清廉的百姓检察官

   “他办理每一起案件都当作一次系统学习,搜查、取证、辨疑、审讯……不断在实践学习职务犯罪侦查及相关法律知识,一点一滴提升自己。”庆云县检察院检察长钟云东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正直、廉洁的黄平亮一直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给自己办一件私事。

  在朋友的眼中,去检察院前,黄平亮勤奋,刻苦,诚实,更乐于助人。去了以后,有的朋友开始不理解他了,“总体来说,就是沾光沾不上。”黄平亮的朋友李金舟说。

  2013年6月,反渎局接群众举报,税务系统某分局局长周某玩忽职守,收受企业贿赂,使企业少交税款。案件查办过程中,周某通过关系托黄平亮一个不错的朋友来说情,求黄平亮“放他一马”。黄平亮耐心细致地向这位朋友说明情况,委婉拒绝了他。可那位朋友依旧苦苦相求,没办法,黄平亮只得下了逐客令,连人带东西都推出了门。自讨没趣的朋友愤然离去,临走时生气的说:“平亮,你这样不通人情、不明世故,把人都得罪光了,以后还怎么在这儿混?”

  “我知道自己得罪了很多人,但我从不做有辱检察官身份的事!就是丢了命,我也不会丢了底线。”黄平亮的回答掷地有声。

  除了这般看似冷酷的拒绝,黄平亮也会用“他说情,我讲清”的方式来回应对方。“我想,真正的朋友是不会找我说情的,他们会理解检察官的工作性质。”黄平亮如是说。

  而从妻子马美丽的口中,记者得知,即便是亲生儿子,黄平亮未曾想过要靠找关系、走后门为他谋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难怪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清廉的百姓检察官”了。

黄平亮与家人合影

   最后一顿红烧排骨

   很多人都知道,黄平亮工作起来是十足的“拼命三郎”,“他的敬业精神是别人比不了的。”庆云县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王冬芝这样评价道。黄平亮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一上案子就住在单位,吃饭没有规律,别人下班了,他自己却熬夜,有时饿了就煮点方便面充饥,导致他经常性的胃疼。

   “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讨论案子,见他皱着眉头,自己从包里拿出药吃下去,然后用手捂着肚子,最后实在疼坏了,趴在桌子上用桌子角顶着胃部,我们赶紧劝他去医院看看,他却拒绝了。”王冬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豆大的汗珠从他的头上滴落,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

   就是这样多年的超负荷劳累,把他的身体硬生生拖垮了。2007年,他被查出胃癌晚期。自己去济南做手术前,他不但为母亲买好了过冬的棉衣,还为妻子做了两锅她最爱吃的排骨,冻在冰箱里,他这是害怕,如果回不来,妻子就再也吃不上他做的排骨了;他给儿子留了一封信,叮嘱儿子要坚强,像个男子汉,好好学习,帮助爸爸照顾好爷爷、奶奶、妈妈……这分明是在安排自己的后事啊!

黄平亮办公桌

   用信念造就的奇迹

   人们总是相信,老天爷尤爱眷顾善良的人——黄平亮的手术十分成功。“这是卫生系统中的一个奇迹!”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王兴东连连感叹。在王兴东心里,除了现代发达的医疗水平,黄平亮自身顽强的意志更是促成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他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本应进入静养阶段,可在术后第二天,黄平亮便又重返工作之路。县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陈国联告诉记者,在病榻前,黄平亮对他说:“前几天办的案子一定要跟紧,督促法院尽快作出判决。”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2007年10月做完第六次化疗后,黄平亮竟然回了家,第二天接着上班了。

   在距离县检察院不远的黄平亮家中,记者看到了早年他的照片——虎背熊腰、膀大腰圆,而如今,生病时的黄平亮从75公斤消瘦到了55公斤,虽说达不到沈腰潘鬓的程度,却也能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了。由于胃组织全部切除,他的身体极其虚弱,而且必须每天吃6、7顿流质食物。为了不影响工作,饿了他就自己在办公室煮点面条,泡点饼干。

   对于黄平亮在工作上的坚持,妻子马美丽也曾感到不理解,在丈夫生病后,马美丽愈发体谅了他:“虽说他顾不上这个家,但他心里很爱这个家。”而每当有人提起那“最后一顿红烧排骨”,马美丽总是泣不成声,“多亏他没有舍弃我们!”

   或许,在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霎那,黄平亮心中也曾想过要如泰戈尔《飞鸟集》中诉说的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又正是那始终放不下的工作和家人的思绪汇聚成战胜病魔的一股动力源泉,令他又如新生般回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便是用信念造就的奇迹。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