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渐成体系

2015-11-29 08:49: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周三下午,范仲淹故里山东省邹平县范公小学的学生都会集体诵读《岳阳楼记》。校长李红说,希望用范仲淹勤学、苦读、立志的故事和先忧后乐思想,给孩子们从小播下美好的种子。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各级党委、政府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摆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位置,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究挖掘、传播普及、道德实践活动空前活跃,初步形成体系。

  据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介绍,山东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初步形成官方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对内与对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覆盖城乡,走进了乡村、校园、社区、机关和企业。

  从去年起,山东在县级以上图书馆辟出专门空间,设立“尼山书院”,定期讲授传统文化。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图书馆、17个市级图书馆、51个县级图书馆已建成“尼山书院”,2800个村庄建成儒学讲堂,开展活动1.1万多场次,服务群众55.5万人次。山东许多县级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开设专栏,定期邀请当地专家,介绍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普遍与教育部门合作,联合编写校本教材,向中小学生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历史传承和名人典故等。桓台县是清代杰出诗人、文学家王渔洋的故里,围绕王渔洋和王氏家族文化的研究传播,这个县的广播电台开设《乡土乡音》专栏,电视台开办《桓台诗话》栏目,报纸上每周出一期《人文桓台》专版。

  今年46岁的董伟,原是邹城市北关镇医院院长,前年辞去工作,组织了孔孟文化研究团队,潜心研读《四库全书》,发掘整理有关邹鲁文化的内容。从古代典籍中,他们整理出宋代祭祀孟子的礼仪和雅乐,经当地邹鲁礼乐团编排后,现已搬上舞台。

  从范仲淹故里邹平,到王渔洋家乡桓台,从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到齐国故都临淄,记者访问多个地方的官办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也遇到许多像董伟这样的“土专家”“传统文化发烧友”。政府与民间形成研究合力,儒家文化与乡土文化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脚点在于以文化人,教化民众,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山东以建设道德高地为目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到去年底,山东在八成以上村庄建立了旨在表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先进典型的“四德”榜,有3000万人次因为孝敬老人、诚信经营、乐于助人、待人友善等事迹上了光荣榜,成为大家学习的模范。

  曲阜是孔子故里,当地把儒家文化作为最宝贵资源,努力营造全民“学儒学、用儒学”的浓厚氛围,从政府部门到村居,都成立了“彬彬有礼”教育学校,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结合现代工作生活特点,研究确定公共礼仪、职业礼仪、家庭礼仪和个人礼仪等,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分别进行教育培训。这个市还在干部群体中实施修身计划,以“修学、修心、修礼、修德、修政、修廉”为主要内容,努力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山东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