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手织就苇编梦

2015-12-28 13:5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宋佩忠用传统的专用刀具切开芦苇,他有全套的刀具,可以把一支芦苇切分成二到九条不等。
桓台县马踏湖边的芦苇丛中,宋佩忠在仔细地挑选、收割芦苇。虽然附近市场上有大量廉价芦苇,老宋还是喜欢自己到地里选。
     □记 者 卢鹏    
    通讯员 成国栋 实习生 倪彤 报道
  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即使他看上去并不起眼。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汹涌浪潮,原来被视为宝贵物资的马踏湖芦苇,曾一度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有一位老人不愿放弃,他用粗糙又灵巧的双手把马踏湖芦苇编织成了艺术品,带动许多人重拾这门手艺,唤回马踏湖苇编的生机。
12月9日下午,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起凤小学的手工课教室里,记者见到了宋佩忠,他被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围在中间,正分发不同颜色的苇编纸条,这是用芦苇纤维加工制成的,适于初学者编制作品。宋佩忠是起凤小学的课外辅导员,他每周三来给孩子们上一节手工课。
“爷爷请帮俺起个头”一个学生拿着几条苇编纸条,宋佩忠接过来。“这是我最恣(高兴)的时候了。”老宋抬起头来对记者说。他微笑着,面颊红朴朴的,表情和脸色,就像围在他身边的孩子们。

用苇条、绸布和电线等材料编成的蝴蝶,是宋佩忠十分得意的“原创”作品,平时就放在他家客厅的绿植上。
宋佩忠正在熟练地做一个箩筐,他左手一个手指今年因事故受伤致残,接触坚硬的苇条时要戴指套。
宋佩忠,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人,1949年生人,今年66岁。在他年轻时,马踏湖的芦苇是有多种用途的重要原材料。大量地加到泥里筑墙盖房,质量较好的编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席、垫、筐、篮、篓……宋佩忠12岁开始学习苇编,用芦苇编制床席。心灵手巧而又富耐心的宋佩忠,出手编的第一张席子就是一级品。
万事开头难,一个成功的开头,往往昭示一个人的天分和志趣,会成为一个人终生梦想与追求的起点。从做第一床苇席,宋佩忠就爱上了苇编。别人编芦苇是为“挣工分”、讨生活,宋佩忠却痴迷起来,到处跟人学习,琢磨着编制各种东西。
虽然宋佩忠没正经上过学,识不了多少字。但他的灵巧远胜一般人。宋佩忠在村里有个外号叫“万懂行”,他做过泥瓦匠、电工、会修理机械、修拖拉机。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宋佩忠说,看动物世界等科普节目是他几十年的爱好,一边看电视里,他就会联想到如何用芦苇编制新东西:鱼、虫、花、鸟,格调高雅的灯笼,甚至原来人们没编过的软帽、拖鞋……

宋佩忠与老伴一起欣赏他俩编制的作品,老伴经常陪他一起做苇编。
起凤小学的手工课教室里,宋佩忠在认真地教小学生苇编技巧。
马踏湖的苇编,本来是以实用性为主,宋佩忠这样几乎不识字的老艺人,却为它增加了艺术生命。当钢筋水泥和化工产品迅速取代了各种芦苇制品,大多数原来搞苇编的村民放弃这门手艺时,宋佩忠选择了坚持。
“这么好的东西,哪能扔了?”宋佩忠虽然说不出“非遗”“传承”这样的字眼。但他本能地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保护好、传下去。心灵手巧的宋佩忠14岁就开始当师傅教别人苇编,近几年,马踏湖的苇编手工艺制品又受到市场欢迎。一些村民想重新拾起苇编,原来会的手艺却已生疏或彻底遗忘了,他们找到宋佩忠请教,宋佩忠都是有求必应,且不求回报。
到起凤小学当课外辅导员已经3年多了,当初是宋佩忠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教孩子,学校正好也想搞个这方面的手工课。老宋教了很长时间都不要报酬,学校领导看到他教得卖力,年纪又大,多次跟宋佩忠提议,后来商定每次课给他20元钱的补贴。“我已经教了三拨、50多个孩子了。”宋佩忠右手伸出三个手指头,得意地说。
值得庆幸的是,桓台县已开始大力推行对当地苇编手工艺的挖掘、保护,申遗工作正在进行。宋佩忠受到当地相关部门邀请,旅游旺季时到马踏湖畔新建景区的文化产品展示大厅现场制作苇编、传授技艺。

宋佩忠与学生一起展示他们的作品,给孩子们上苇编课时,他会变成一个“老顽童”。
宋佩忠在当地已声名渐起,许多外地客商、游人慕名到宋佩忠家里购买他的手工苇编制品。虽然他编的东西经常“供不应求”,宋佩忠还是按原来的节奏,慢功出细活,一天功夫编一个,卖几十块钱。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多编多赚钱。“想钱想多了,就不好玩了。”宋佩忠笑着,压低声音说。

责任编辑:李颖
新闻关键词:苇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