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敢创新路,山东“走在前列”原动力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甫一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即来到山东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山东锐意改革、敢创新路,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
“这几年,我们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切实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努力推动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姜异康书记主持下召开了20次会议,审议了80多个实施意见和方案,各项改革协调推进、不断深化。
2015年,山东顺利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过去五年,年均经济增长9.4%。去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1.03万美元,比2010年增加4000多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29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45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0元,年均增长10.1%,城乡收入比由2010年的2.70缩小到2.44。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上述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郭树清说,“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内在融合、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经济发展要上台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要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虽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但其他各领域都要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全面依法治国,必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更是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必须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在各个领域都坚强有力。
农村改革锐意进取
山东是农业大省,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549.63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山东农村改革历来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的多项改革依然引领全国风向。
作为全国首批3个试点省之一,山东自2013年开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省95.7%的村(社区)完成了预定任务,已进入检查验收和成果应用阶段。同时,我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省农民合作社15.4万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300家。
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份之一,我省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土地托管服务。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建成运行县级以上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流转中心94个,在109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在1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老百姓最需要、最盼望、最受益的项目上,才能真正发挥涉农资金的效益。”莱芜市委书记王良代表介绍,为解决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 2013年莱芜市率先开展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将各类涉农资金约37项整合集中用于支持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有力地放大了涉农资金的集约效益。2014年,我省又选择22个县(市、区)开展了涉农涉水资金整合试点,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4项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收效非常明显。
全省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几年,山东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工不同酬,让众多编外人员备受委屈。山东省率先出台规范性文件,目前全省企业多数已基本落实同工同酬。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我省大力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把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五险一金”和住房保障制度覆盖范围。不仅如此,我省完善了乡镇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公务人员及教师津贴补贴政策,乡镇公务员和教师收入提高幅度连续三年快于县。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是山东去库存的重要举措之一。”3月7日的山东团组开放活动中,郭树清的表述令人眼前一亮。目前,我省坚持货币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按照“开正门、关后门、堵旁门”的原则,从上到下正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干部多占住房和各种集资建房,省直单位已兑现一次性住房资金补偿挂账,将物业费由“暗补”改“明补”,妥善解决了多种复杂的房改遗留问题。此举也将从根本上遏制部门单位违规建购职工住房,切实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理顺分配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社会事业改革持续推进
从《大染坊》《闯关东》到《瑯琊榜》《伪装者》,随着一部部电视剧的大火和好评,无数观众记住了被称为电视剧业界良心的山影集团。“山影出品,必属精品”,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艺术副总监赵冬苓代表说,这是目前山东影视作品的真实写照,更是山东文化改革创新的必然。
近年来,山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持续推进,硕果累累。以文化改革为例,我省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全省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进展顺利,股改上市步伐加速。同时,我省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组建了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作为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的领导决策、综合协调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山东社会事业改革中的又一亮点。“一下取消15%的药品加成,直接减轻患者负担,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难题。”枣庄市立医院副院长王凌代表介绍,开始于2013年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真正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2015年,这项改革实现了全省所有县(市)全覆盖。今年我省将全面启动所有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属公立医院随所在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同步推进,6月底前全部启动。
建设美丽文明新山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为维护好山东的壮美山河,多姿多彩地展现齐鲁风光的独特魅力,山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流域治污过程中,我省编制实施了一系列分阶段逐步加严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污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在国家组织的淮河、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中,分别连续七次和五次荣获第一名。2013年起,我省实施了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标准的引导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一大批工业企业直接按照2020年排放标准限值实施提标改造,在治污的过程中显著提高了行业竞争力。
我省积极探索建立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把空气质量监测站转让给第三方运营公司,政府购买服务并对运营公司进行考核和监管。省环保部门每月公布全省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同比变化排名。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截至目前,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近3.5亿元,部分市累积上缴2384.5万元。
梳理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亮点,山东“走在前列”的信心愈发笃定。省政府参事杨伟程代表认为:“除了山东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外,其他如民主法制、司法体制、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和纪检监察等全面改革,山东也努力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