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提出22项重点任务 到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改善50%
鲁网5月20日讯(记者 徐英淦)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为改善空气质量,山东提出了5大类、22项重点任务,共计4010个项目,估算投资1107.77亿元,到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改善50%左右。
2013年,山东省政府发布实施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及《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分别为76μg/m3、131μg/m3、45μg/m3、41μg/m3,较2013年分别下降22.4%、18.1%、36.6%和14.6%;良好天数为186.9天,良好率为51.2%,比2013年增加36.5天;重污染天数为29.9天,比2013年减少31天。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周杰现场介绍,结合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十三五”总体要求,山东提出了5大类、22项重点任务,各市共提炼了5大类4010个项目,估算投资1107.77亿元。五大重点任务分别集中在: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机动车船排气污染控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周杰表示,在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全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质量全过程监管,大力推进散煤燃烧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外电入鲁”,力争到2017年底,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2400万千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与利用力度,积极发展生物质、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力争到2017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1490万千瓦;同时,积极开展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节能,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2016年完成整改。严格环境准入,以区域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强化重点行业产能控制。强化热电联供,淘汰分散小锅炉。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推行集中供热,供热管网覆盖不到的地区,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在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方面,要加快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底前,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单台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台数达到80%左右。深化传统行业污染治理,对不具备超低排放改造条件的燃煤机组和锅炉进行污染治理提标改造,加强钢铁、焦化、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稳定达到《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应时段要求。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达到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标准要求。强化有毒有害气体治理。严格执行有毒空气污染物的相关排放标准与防治技术规范,开展有毒废气污染协同控制。
扬尘污染一直是困扰环境质量的提升一大难题。所以,为加强城市扬尘管理,山东将严格落实《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城市扬尘管理。强化施工扬尘管理。到2017年底,全省城市、县城规划区规模以上建设工地(含房屋拆除)扬尘防治措施完备率达到98%以上,工地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率达到96%以上。控制道路扬尘,积极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督管理。争取到2017年底,城市、县城快速路、主次干路的车行道机扫、洒水率达到90%以上,纳入监管的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率、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均达到95%以上。推进堆场扬尘管理,堆(料)场配套建设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不能密闭的配备围挡、覆盖、洒水喷淋等设施,并安装视频监控。加强秸秆焚烧监管,坚持疏堵结合,推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争取到2017年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9%以上,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清理整顿露天矿山开采,2017年6月底前,完成城乡结合部露天开采矿山的关闭工作。加强餐饮业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餐饮业油烟治理,积极推进农业源氨排放控制。
机动车船排气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此,山东将加强对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机动车环检机构监管,严厉打击环保检测违法行为。积极推进工程机械、火车机车、船舶、农业机械、工业机械和飞机等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控制,加强油品质量监管,保障国Ⅴ车用汽、柴油供应,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油品的行为。同时加快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此外,还要加快建设城市及企业绿色生态屏障,科学规划和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立裸露土地绿化长效机制,加快国土绿化和受损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制定和实施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加快水系、道路、农田等林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