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进城还是留守? 农民买房的梦想和现实

2016-09-12 08:50: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核心提示

  2015年,山东省有近千万人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却没有落户。究竟是保留最后一片土地作为生活的保障,还是离开农村将希望寄托在城市?一些农民有着自己的盘算。

  “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完善的配套政策是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关键。”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表示。

  □ 本报记者 王川

  本报通讯员 李峰 辛有东

  26岁的莒县阎庄村村民许传达,最近三天两头往莒县青岛路西侧的某楼盘工地跑,观察自己所购楼盘的施工进度。与很多在此购房者不同,许传达已领取了6万元的购房货币补贴单,这让他成为我省农民进城购房货币补贴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据统计,2015年,全省有近千万人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却没有落户,不能公平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巨大的消费潜力和经济拉动力也难以有效发挥。今年5月,山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三个市民化”,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县(市、区)可根据购房支出给予3%-10%的补贴。此后,不少地方跟进出台了落地政策。

  补贴政策助推进城买房

  回家过年,许传达和父母谈得最多的是,到底在莒县买房,还是在老家修房。

  “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将来孩子的教育,我想把家安在莒县县城。后来,女朋友也从大连跟我回到了山东,在县城买房的决定做得也不是特别纠结。”许传达说。目前,他和妻子在县城基本站稳了脚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以后,孩子需要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县城买房成为首选。

  今年6月8日,莒县下发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落户货币补贴的试行办法,提出进城购房农村居民购买老城区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货币补贴6万元/套,购买沭东新城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货币补贴8万元/套。

  这让许传达颇为高兴,也使原本的购房计划加速不少。

  他于7月10日提出申请,经过阎庄村、镇土管所、县国土局审核,并在阎庄村公示7天后,于8月10日正式拿到6万元的购房补贴,在莒县青岛路西侧的一家楼盘购买了一套128平方米的商品房。

  “首付付了199774元,月供2250元。”因为工作的关系,许传达对数字比较敏感,“孩子现在4个月大了,以后可以随房屋划片入学,上莒县第五实验小学和莒县六中了。”

  不过,“钱”仍是当前一些农民进城买房绕不过去的坎儿。

  家住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的农民工齐伦伦,在邹城打工已有10余年,虽积累了一些存款,但离全款买房仍有差距。去年,齐伦伦看中了一个楼盘,虽然首付已够30%,但剩余部分银行考虑其收入不稳拒绝贷款。

  今年3月,邹城市下发了实施新购商品住房奖励的通知,提出从3月15日起,在城区规划区内,购买楼盘表内现可售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除外)的,对购房人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奖励。

  通知并未对购买人的户籍作出明确要求,并规定了“购房人凭商品住房买卖合同、交款票据享受子女就近入学政策”。可对齐伦伦来说,每平方米100元的补贴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

 

  “刚进城时不适应,

  现在感觉离不开了”

  9月7日,洪学卫给山东魏桥创业集团送完货回到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洪辛村的家中时,已是下午五点多。椅子还没坐热,妻子王大红催着赶紧出发去他们的另一个家。“姐妹们要我七点半去公园集合,参加广场舞排练。晚了点,我就落单了。”换下旧衣服,大门一落锁,汽车一溜烟地朝县城方向驶去。

  今年51岁的洪学卫当过村委会主任,前两年还是个地道农民,如今却变了个样——白天当农民,晚上当市民。冬天“猫”县城,其它季节忙加工,作为曾经的村干部,他带动5个贫困户实现了发家致富。

  洪学卫的新家在高青县银岭花园小区,一个14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大房子,前后通透,装饰简朴。上楼之后,换鞋、洗脸、换衣,不经意间,老两口竟像换了人似的。

  吃过快餐式的晚饭,王大红一摞碗筷,忙不迭地往外跑。夜幕降临,城中的芦湖公园里尽是休闲娱乐的市民。“刚进城那阵儿可真不适应,人多车多,楼高灯亮。住了两年,现在不光适应了,还感觉离不开了。”

  如今,王大红成了芦湖街道芦湖社区广场舞俱乐部的成员,老洪吃过饭就喊上在城里住的老乡们一块去公园溜弯。隔个十天半月,老乡们就聚在一起喝一顿。为图热闹,几个外乡镇的村民也加入到这个圈子。同乡相处,驱走了刚进城时的陌生。

  洪学卫认为,现在,农村土地搞起了流转,进城买房是大趋势。“早几年家里建了‘四面硬’的小院。本来没想买楼房,可两个孩子在县城,一个上班,一个上学。不买不行了。再说,看着别人进城买房,咱心里闹痒痒。”

  “现在农村里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再下去几年农村就成了老人村。一般情况是,孩子在哪儿,家就安在哪儿。”在洪辛村,和老洪一块买房的有三个,之后又有几人陆续在县城里买了房子。

  进城还是留守

  进城还是留守?一些农民也有着自己的盘算。

  邹城市峄山镇大庄村村民孟凡剑虽然已在城里打工,每月收入最高能达4000元,但他认为在市区买房意义并不大。

  “家里还有3亩地,而且老家距离城市很近,开车只要十五分钟。”孟凡剑表示,周围村庄部分已被开发,万一自己家的地被开发,就会有不菲的补偿收入。

  齐河县安头乡种子张村村民马加贵在济南打工多年。他说:“家里还有两亩地,但是村里除了老年人,大部分村民都出来打工了,现在一天115块钱,比在家种地强。”

  究竟是保留最后一片土地作为生活的保障,还是离开农村将希望寄托在城市?马加贵态度很明确,“从农村一走,俺就啥也没有啦。”

  在较早推出农民进城买房补贴政策的莒县,有人对政策要求的“申请人购房后须在城区落户”不解。一位当地人说,身边愿意转为城镇户籍的农民购房者并不多,自己也不会转户口。

  莒县住建局房管科科长葛成龙解释了制定这项规定的缘由。“政策实施的主要对象,是应享受而未享受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大龄青年。”葛成龙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确权的开展,应享受而未享受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大龄青年越来越多,这部分农村青年具有强烈的购房意愿,但处在“城市住不起,农村回不去”的尴尬境地。对于自愿放弃宅基地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依法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且继续享有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

  已经适应了城里生活的洪学卫说,现在,他仍是在村里住得多,以后肯定要在城里养老。“家有两套房,城乡随便住。在村里待久了,就来城里住个新鲜。在城里想家了,就回村看看。”

  不过,目前,老洪担心的还是日后的养老问题。现在,他和妻子既能干也能赚,“可有天干不动了,咋在城里生存”?

  “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完善的配套政策是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关键。”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表示。

  相关链接

  农民进城的

  后顾之忧

  据统计,2015年,全省户籍人口982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7.5%;常住人口98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01%。两者相差约10个百分点,意味着有近千万人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却没有落户。

  省政府研究室、省住建厅牵头组织的相关调研显示:县城是农民进城落户首选,适婚青年是进城落户的主力军,子女能接受良好教育是农民进城落户的第一驱动力,七成以上农民认为土地是家庭最重要权益。很多农民认为,将户口迁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和附着在土地以及农民身份上的权益无法保障,迁不迁户口没有多大意义。

  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层次不高,自主创业困难,收入水平偏低,导致他们在城镇购房困难,难以稳定居住。由于其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和企业成本增加等原因,企业也不愿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不彻底,部分地方对农村转移人口原户籍地、城镇居住时间、住房面积、缴纳社会保险种类和期限等仍有一定限制要求。

责任编辑:王海燕
新闻关键词:山东进城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