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足迹专家吴洪湃:足迹之上的点滴坚守与热爱

2017-09-19 09:2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19日讯(记者 李颖 实习生 盖玉洁) “长时间的模仿学习,使我摸清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走规律和步态特征,成为我足迹检验工作中的‘绝技’。”说话的正是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副调研员吴洪湃。33年始终如一的坚守,风里雨里的现场勘查,他造就了如今刑事检验技术领域的传奇佳话。

  吴洪湃建立的足迹力学曲线理论打破了现如今刑事案件侦查的瓶颈,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从血气方刚的清华学子到满头银发的物证专家,吴洪湃在攀登刑事技术高峰的道路上矢志不渝。那颗炽热的爱国心,数十年如一日的细心侦查,无不彰显出他坚守的匠人风范。

   

  吴洪湃在指纹室工作照

   俯首为把难题破

   33年日夜兼程造就足迹检验理论

  1984年,吴洪湃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公安厅物证鉴定部门从事足迹检验工作。 当初学的是核物理,毕业分到公安厅,以为是安排他搞核防护。想不到一上班却领到了两个放大镜,让他看指纹。吴洪湃回想起刚刚到公安厅工作的往事,畅快地笑着说:“我那时觉得挺迷惘的,也想着走,就怀念起母校的生活,开始想的是恩师、同学、图书馆、荷塘,而后想到了老师的话,‘清华只给学生猎枪,不给干粮。’”

  艰苦和困难面前正是最需要自强不息的。他不再想着调走,而是沉下心来,从头学起。

   

  吴洪湃在理化检验实验室的工作照

  “我发现指纹学和工具痕迹学已发展得比较完善,而足迹学在全世界虽已研究多年却差强人意,我就决心从这块硬骨头啃起。核物理知识在这用不上了,我还可以用我的力学、数学功夫嘛。”吴洪湃打定主意后,他把所有关于足迹检验的资料全部找出来,认真抄写。一开始语言读起来都不顺,专业词汇都是拗口的。他就那样一直抄写,抄一遍,再一遍。2年后,书上所有的词汇在他听起来都很顺溜了也很舒服了。吴洪湃说,抄写多了,很多概念在脑海里就有了。那段时间,常常走路上厕所都在想着如何分析、建模。

  实践出真知。为了攻克足迹检验这门技术,吴洪湃开启了“蹲点”模仿观察模式。有一次,吴洪湃在大街上模仿一位老人颤颤悠悠地走路,以体会老年人的行走动作特征。老人发现后气愤地用拐杖指着他说:“小伙子,你也有老的一天!”吴洪湃赶紧向老人作揖,向老人家解释,不仅获得了老人的谅解,而且还告诉吴洪湃多跟他学点,让吴洪湃很是感动。

  在模仿观察途中,少不了遭受周围人的白眼和误解,但是吴洪湃一心扎在攻克难关里,根本无暇考虑自身,常常是天黑了才回家。跟在孩子们身后模仿他们蹦蹦跳跳地走路,被孩子家长当成了精神病隔离;学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步法行走,被发现后大骂其耍流氓;周围街坊也纷纷议论:“看他跟个正人君子似的,没想到竟是个变态。”但正是这些常人不理解的举动累积成他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步态特征的深刻分析和惯性思维,也这正是这些普通人再普通不过的步伐为他日后的足迹鉴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鲜活例证。

   

  吴洪湃现场给记者分析足迹的不同

   为一条曲线图 他花费了18年去寻找

  在研究不同年龄段的足迹曲线图的时候,20岁左右的人群足迹特征一直困扰了吴洪湃18年。在这段岁月里,他始终找不出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足迹曲线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吴洪湃送自己的儿子去高中学校就读,因为是一所初中、高中连读的学校,所以孩子特别多。吴洪湃看着走在自己旁边的18岁儿子,又看看校园中其他蹦蹦跳跳的小孩子,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一条曲线图从他脑海中瞬间清晰起来。他像疯了一般,跪在路边草地上,流着眼泪用拳头擂着草地喊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原来,通过观察儿子的步态特征,他终于想通了20岁年龄段足迹特征形成的原因。吴洪湃用树枝在草地上画出了人体行走过程中重心运动轨迹线在矢状面、额状面上的投影曲线,从理论上完成了对20岁左右足迹特征的形成机理的解析。至此,他和他的项目组完成了足迹特征形成解析理论的初步研究。

  之后,吴洪湃出版了《痕迹学》《理论足迹学》等著作。特别是在《理论足迹学》里,他刻画出人体重心在四维空间中运动轨迹线和权重重压点转移轨迹线,定量解析了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及以上年龄段足迹特征的形成机理,完成了足迹特征形成解析理论研究,最终取得了对18岁至40岁之间的人体行走视频分析年龄误差不大于两岁的成果,推动我国足迹检验工作跨入新的时代。

   

  吴洪湃的工作室陈列了众多足迹的模板

   建设科研小组,言传身教尽显师者风范

  “每当看到受害人家属期盼的眼神,每当看到基层办案民警为破案长途跋涉,撇家舍业的辛苦,身上总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我的一份鉴定结论能让他们少跑些腿,少熬些夜,我多付出些比什么都值得。”吴洪湃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经常对前去送检的同志讲:“只要按照送检规定要求将检材送到我手上,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必须保质保量及时完成我所承担的任务,而没有拖延时间的权利,我加一次班为你们省出时间,你们回程的时间充裕了,穷家富路,安全性就有了保障,这都是我该做的。”

   

  勘察案发现场

  2015年吴洪湃到微山县公安局参加侦破一起杀人案件,微山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刑警大队长苏海平动情地说:“当年,我刚入警就到省公安厅化验室送检,您的这一席话我到现在还记着,也深深影响了我对工作的态度和认识。”

  工作的这些年间,吴洪湃一直注意选拔基层检验岗位上的“优秀苗子”,成立业余的“课题组”,培养年轻人。吴洪湃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回避,刻苦钻研才能出结果。 “年轻人跟我们这些老同志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得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各取所长;如果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怎么才能让这个团队更好的合作呢。”

  目前,由他组建的足迹检验科研小组成员遍及山东17市,不少同志通过他手把手传帮带,已基本掌握这门技艺。吴洪湃说,只有掌握这门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足迹检验的作用,也才能减少基层办案民警的奔波之苦。

  把国家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我为中国人服务。”吴洪湃说这句话是他在清华上学期间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 “我的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把国家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我每一个人生转折的路口,这些话都给了我勇气和精神力量。”

  在采访现场,吴洪湃特意把自己的电脑桌面调取出来,电脑桌面上清晰地显示出“胸怀报国之志,心系爱民之情,体备安民之能,足行为民之程。”这正是多年来身体力行的人生准则。也是在遇到挫折时候,能够勉励他,支持他前进的动力。

  “我这人啊,不求别的,要是在这个专业为后人留下一两个曲线就值了。没想到竟然留下了一门学科。”吴洪湃脸上满溢着微笑,激动地说:“我是要给后辈们多留下些东西,而不是给我的儿子!”

   

  吴洪湃工作室内陈列的各项荣誉

  谈起对下一代的教育,吴洪湃觉得,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培养了儿子的品德,要多对社会付出多劳动。儿子童年时期,吴洪湃每周都会带儿子去山上种下一棵树,并且叮嘱儿子要尽量保证树活,不要贪多。

  “我跟儿子说,要是爸爸老了刨不动了,咱就不种树了吧。”结果儿子回答说:“爸爸,种树不能停,等你老了,当然是我来刨坑,你扶着树就好了。”不仅如此,吴洪湃还教育孩子,要具备集体观念,多为他人着想,在社会上以德服人等。

  吴洪湃肩扛着清华给他的猎枪走进刑事技术这片森林,不断收获着刑事技术的“猎物”。屡破大案,立功无数,他先后荣记大功一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作为全国公安机关“信息破案会战”成绩突出个人受到公安部的通报表扬。一项项享誉全国的科技奖项,一个个省部级以上荣誉,无不汇聚着吴洪湃对刑事案件当事人如天的责任,对刑事技术工作似火的热情。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足迹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