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每年修复4000余本 山师修书人:把修书当做一场修行

2018-01-05 09:5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5日讯(山东商报记者朱德蒙 实习生焦腾)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天地书声”图书馆的地下一层,有一间普通的工作间。房间里简单地摆放着两张办公桌,一排书架和一张长桌,这张长桌上零散地摆放着两碗用饭盒盛着的书胶和水,还有一架小型的打孔机。“修书人”王斌一直在这里工作,而且一做就是12年。 记者朱德蒙实习生焦腾

  修书方法简单工序不能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在垂危之际来到修书人的手中,让它们得以继续向下一位读者展示自己。在山师长清校区“天地书声”图书馆地下一层王斌的工作间内,不算大的空间却有三辆摆满了图书的小推车停放在一边,车上大概有200多本图书,它们正在等待被修复。修书人王斌告诉记者,因为马上就要放寒假了,所以放假之前,自己要把这些书修完还回去。

  据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山师图书馆的可借阅图书有100多万册,后经陆续规整,则有近两百万册,目前每年借阅量大概在92万册左右。

  王斌则主要承担山师长清图书馆和千佛山图书馆两馆内借阅图书的修复工作。“因为图书的破损程度不同,修复图书所耗的时间也不同,不会有定量的修复图书的任务。”王斌说。修书的过程在外行人看来好像是很简单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来说,修书也是有严格的工序的。

  “首先要根据书本的破损程度来决定如何修。”王斌介绍,书本破损无外乎封面、内页、胶水出现问题,就像封面掉了、书本断裂、页码散开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复方案,“第二步则是打孔穿线,其实有更简单的方法,用订书机将整理好的书本订起来即可,但这也有一个问题,时间一长,书钉生锈就不好看了,此外学生翻阅起来也不顺手,所以打孔穿线的好处就在于结实,好看且平整。最后,就是等两天后胶水晾干,再在上面贴上条形码和书号,在封面处写上书名即可。这样就算是将一本书的修复过程全部完成。”

  修书是一个良心活

  从1980年到山师图书馆工作,今年已是王斌工作的第38个年头。王斌称,自己几乎转遍学校图书馆的每个部门,直到2005年搬到新校区后,自己便开始专职修书,算到现在也已12年。踏实、认真、耐心、负责,是山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王斌的评价。

  12年间,王斌每年修复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约4000余本。每本书的修复过程,王斌总是细致耐心地完成。说起对这12年工作生涯的感受,王斌告诉记者,“修书是一个良心活,要安静、仔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没办法踏实地去工作,其实这样的修书过程也算是一种修行。”

  “像很多书因为胶水已经没有粘合力,当学生把书借回去,很容易散页。所以我要把这些书挑出来,把上面的旧胶刮得干干净净重新粘合。刮旧胶水的活,看着虽然简单,但却要工作人员非常细致地去完成。而且一定要慢,不然就把书弄坏了。”王斌说。

  选择怎样工作,是王斌的工作态度。又比如,平装书修复过程中就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如页码和新封面对齐、打孔的距离等。王斌修复的每一步都需要仔细和认真校对,“不认真几分钟可能就完成了,但要认真去做的话,一本最简单的破损平装书也要20分钟才能完成。”此外,还有书打孔的距离不能影响翻阅和复印、穿线的方式有特定的“线路”、穿线后鼓出来的部分要用锤子砸平整等等,王斌都要仔细又仔细的一遍遍来过,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瑕疵。

  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斌修复图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他经手的书最后能够“原汁原味”地回到图书馆中。除了“较真”,每修复一本书,王斌会根据其破损程度选择用多少材料。“能用的封面一定要用上,能利用的扉页用上,这样可以节约点纸。”王斌说,每一本平装书的修复一定要去反复比对、反复检查,保证页码、正反面准确无误:“这样把书修复好,学生们才能看得好。”

  因为需要修复的书籍实在太多,工作量太大,目前图书馆共有12名志愿者在工作间帮忙。“每天都会来,帮老师做打孔穿线的工作,封面和写书名的部分由王老师自己做。”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王老师在用行动书写“为读者服务”。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修复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