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述评:抓住重点谋突破

2018-01-07 09:06: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辆快速行驶的列车,调整轨道需要精准调度。

  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2017年,山东直面自身多年累积的问题,作出了一个选择:宁可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也要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利长远。抓住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金融风险防控、社会稳定等五个重点、难点,山东打响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山东干部群众这样评价这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成为2017年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助推山东发展出现了一些多年未有、影响深远的积极变化。

  抓重点:

  民心所向 大势所趋

  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山东结合省情,锁定了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金融风险防控、社会稳定这五个重点、难点,咬定目标,持续发力。

  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落实。在2017年6月22日的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家义说,要痛定思痛、痛下决心,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优良的作风,打一场安全生产的硬仗,坚决遏制事故多发势头,以实际行动让党中央放心,让习近平总书记放心,让人民群众安心。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安全、污染环境为代价,这是“1”和“0”的辩证关系。这本是最基本的道理,但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却需要用极大的力气。

  不仅是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件件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关系着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个个都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再难也要打。

  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是贯彻走在前列目标定位的要求。山东不仅经济发展要走在前列,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生态环保等各方面工作都要走在前列。山东百姓期待的,是发展质量效益高、生态环境优、人民群众富、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文化强省。

  三大攻坚战,紧紧抓住了山东发展的“牛鼻子”。长期形成的“两个70%”的产业结构,让山东每年消耗全国12%的煤炭、多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国居前、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要素供给、资源承载等各方面关系已绷得过紧,各种风险加速累积。这样下去,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

  问题催人警醒,如果不抓紧调、抓紧转、治治虚、瘦瘦身,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我们的经济发展就走不好、走不远。

  提高质量效益是我省实现由大到强的唯一途径。三大攻坚战等不得、输不起!山东省委、省政府拿出了超常规的关注、超常规的措施。针对环保综合整治、脱贫攻坚工作,省委常委会会议分别研究了6次和10次,省委、省政府分别出台26个和10个文件,刘家义书记分别批示58次和51次。

  发展的“指挥棒”——对17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首先进行了调整。“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前边,加上了“人均”二字;把“安全生产”由不计分的“扣分项”变成了占分的固定项。在千分制之外,另加了200分的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考核,其中100分是差异指标,考核各市增优势、补短板的绩效。

  三大攻坚战,在山东的各行各业、大街小巷,掀起了一场场“风暴”、一场场革命。2017年8月,山东在改革开放后首次出现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下降,迎来“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进入冬天,天蓝了,水清了。这些成果告诉我们,攻坚战就看打不打,山东有条件打赢。只要众志成城、持续发力,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谋突破:

  铁肩膀 铁手腕 一把尺

  攻坚,意味着啃硬骨头、涉险滩,在这场等不得、输不起的战役中,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担当,难以担此重任。

  2017年10月18日,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村村支部书记耿进平,带着全村783户2331位乡亲,告别了祖祖辈辈住怕了的黄河滩,搬进了新建的耿山口社区的楼房。12月28日,距迁建规划获批仅仅4个月,从省发改委农经处传来消息,黄河滩区迁建一期试点已经建成,5019名居民搬迁入住;二期试点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涉及滩区居民8068人。

  “解决滩区群众脱贫迁建、安居乐业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感情责任,决不能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2017年4月,山东省委、省政府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提出2020年前解决60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接着,山东把滩区迁建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10+2”重大工程,成立专项小组,拿出政策和资金,全力推进、跟进督导。

  盯紧“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山东2017年实现80万省定贫困人口脱贫。80万群众甩开贫困梦魇,大步奔向小康。

  滩区迁建、脱贫攻坚,仅仅是山东三大攻坚战的一个缩影。除了铁肩担当,对一些安全、环保违法行为,重拳出击、铁腕整治,我省采用非常规手段“扭羊角”,快准狠解决问题。温柔敦厚的山东人,展示出了雷厉风行的一面。

  2017年12月28日上午,以山东省经信委为采购人的“全省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重点监控点认定工作”任务在济南开标。中标的10家专业机构要干一件事:按照山东省新出台的认定标准,对全省所有的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进行评审认定。通不过认定的园区和企业,将不得新建、扩建化工项目,逐步搬迁入园,否则退出市场。

  “减量化,就是这轮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基调。”省经信委主任钱焕涛告诉记者。

  山东是全国化工第一大省,化工产业营业收入25年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5。但是,行业长期的高速发展也累积了一系列问题:产业层次不高、污染防控压力大、安全事故频发。2017年6月22日,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会议召开,一场为期五年的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攻坚战打响。山东采取8项断然措施,立即取缔非法违规企业和项目、立即停产“差”评企业、暂停审批新上危化项目、严格在建装置试车,接着,在全国创新出台评级评价标准,对全省所有的化工生产企业和危化品全产业链企业进行重新评级评价,对所有化工园区进行重新认定,由省政府进行重新公布。差评企业和通不过认定的园区,该退出的就要退出。

  截至目前,全省共关闭转产化工生产企业558家、停产整顿2109家。“散乱污”企业关停了,化工产业的效益却上去了。

  以前,淘汰落后产能经常论企业“个头”、量设备“尺寸”,往往误伤一些质效好的企业。这次的攻坚战中,山东展现出了新思维,少用行政命令,多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制定统一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红线面前人人平等。

  安全、环保、节能、质量、转型升级,5张表格、上百项指标,这是我省新出台的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的标准。每个企业面对的标准都一样,一个不落地过筛子。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也是这样,一把尺、一条线,让企业、贫困户享受到公平。

  “硬碰硬、严又严、实打实,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2017年7月22日,山东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召开,省委书记刘家义斩钉截铁地说。

  围绕全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山东形成了台账清单,列出了4大类28大项55个小项攻坚任务,逐一明确了攻坚目标、具体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进行定期调度、明察暗访、联合督导、挂号督办,甚至动用无人机进行调查评估。截至2017年12月20日,除了2项不量化考核外,53项攻坚任务已基本完成41项,占比77.36%;另12项任务也进入收尾。

  来自省环保厅的数据,在生态环保攻坚战中,大气整治方面17市排查出的8.5万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清理整治,全省淘汰了3.89万台燃煤小锅炉,

  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57万户,关停或停产42家挥发性有机物超标企业。潍坊港、烟台港全面禁止接收柴油货车运输的集疏港煤炭,改用LNG货车和铁路运输;99%的建筑工地落实了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措施;整改完成了5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

  我省创新机制,健全完善公安环保联勤联动执法机制,严惩环境违法。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公安部门已接收环保部门移交案件557起。2017年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8674件,累计罚款12.77亿元。其中,查处按日连续处罚案件32个,查封扣押422家,限产停产857家。

  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我省构建了省市县上下联动、政监金企四方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按照重点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潜在风险企业,一企一策,逐个制订化解方案。对全省担保圈、企业债券、上市公司、非法集资等情况,逐一摸排建账,销号管理。

  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说,我省着力做好担保圈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引导风险企业灵活运用担保授信管理、融资方式替代、打包收购等方式,阻断担保圈链,防止风险蔓延扩散。对高风险行建立督办制度,限期消除风险。市场化处置手段不断丰富,各级初步建立转贷应急机制,两个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规模都达到100亿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不良资产流转平台作用初步显现。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目前,我省较好维护了区域金融稳定,区域信用环境持续改善。

  走出来:

  告别GDP情结和“挖烧炼”依赖

  治虚、瘦身,由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效益,这是一道绕不开的坎,过去了就是一片天。

  2018年,山东对经济发展的一些预期指标进行了调整,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摆脱竞攀GDP增长情结,聚焦高质量发展,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从要素供给、资源承载等各方面关系绷得过紧、各种风险加速累积、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中走出来。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侯风云教授是省政协常委,经常到山东各地调研。她感到,2017年,山东的各级干部,包括乡镇干部的观念变了。“以前参观项目,当地干部喜欢介绍投资多少、规模多大;现在,他们重点介绍技术先进、排放低污染少。”她说,“进入冬天,明显感到蓝天多了、雾霾天少了,街上戴口罩的人少了。”

  攻坚战,有破有立,不破不立。在生态环保攻坚战中,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1017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取缔。鲁权屯镇第十村有40多家小作坊,单个改造成本太高,当地对这些小作坊进行整体打包,注册成立了4家股份制企业,统一搬迁入园。整合搬迁后,集聚优势出来了,小老板们过得更好了。

  淄博市临淄区是个化工城。区委书记宋振波告诉记者,2017年借助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临淄开始了“二次创业”。通过推动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兼并重组,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临淄区要逐步将全区现有400多家化工企业优化到100家以内,将基础化工占比压缩到30%以内,并逐步推广区域内危化品全密闭管道运输,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高端、安全石化产业基地。

  借力环保督查,德州市除旧布新,产业结构实现持续优化,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2017年前三季度,德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8%。工业结构调整呈现“一升一缓”: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提升,实现利润总额82.1亿元,增长16.8%,较去年同期提高1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四大产业利润分别增长118.0%、83.9%、26.3%、22.3%。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增加值增长4.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场场攻坚战,让习惯了“挖烧炼”的山东企业家,从传统产业中抬起头来,关注新兴产业。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兆春说,2017年下半年,他们到全省各地给中小企业宣讲新旧动能转换,场场爆满;最近,他们组织企业到贵州学习大数据产业,通知刚挂到网上,还没来得及电话通知,就报名了60多人。

  攻坚战,攻出了法律的权威。2017年7月初的一个晚上,省安监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杨军带领的一个执法检查组刚到邹城市,上一站梁山贝格尔漆业有限公司的唐老板就风风火火找来了。“放心,我不是来说情,是想汇报整改情况,还想得到专业指导。”唐老板开门见山。杨军说,搁在以前,企业不可能这么“服气”:各地总有些企业仗着自己贡献大、层级高给执法人员吃“闭门羹”,这也让小企业不服气。现在,法律、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就一心想着怎么改进了。另一方面,治了“散乱污”,正规企业也感到市场秩序好了,更敢创新、投入了。

  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暨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通过打好攻坚战,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解决好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圈”,决不允许企业把安全、生态、质量成本,外化给党委政府、外化给社会,甚至外化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只能追求合法的利润最大化。

  走出来,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定然会迎来新天地。

责任编辑:徐英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