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主体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1.5级 部分地区达0.8级

2018-05-10 10:55:00 来源: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齐鲁网济南5月9日讯5月9日,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山东省地震局在济南举行新闻发布会,总结了防震减灾等工作。近年来,省地震局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全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促成山东成为防震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县级政府分管负责人培训实现“全覆盖”。

  地震监测预测实现现代化

  全省实现了一县一台和群测群防骨干前兆手段的全覆盖;实现了全省地震信息组网共享和省市县震情会商。山东省地震监测台网密度与首都圈相当,主体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部分地区达到0.8级。省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涵盖地壳形变、地震电磁、地下流体三大学科,点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地震监测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非煤矿山转型、塌陷地区村庄搬迁、矿震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年坚持2.3级以上地震后及时召开临时会商,对2013年莱州4.6级地震等事件作出了准确的趋势判定。

  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提升

  在全国率先提出全省城乡建筑按照不低于地震烈度7度抗震设防,直接提升了占全省面积21%的6度地区的抗震设防水平。大力开展地震基础探测,全部设区的市和80%的县级城市完成了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或地震小区划。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实现了应“评”尽“评”,为城乡规划建设和工程选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稳步推进了城市老旧建筑、城中村改造,1.2万所中小学校完成了校舍安全加固。深入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出台了规范农村住房抗震设防管理的省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制定发布和宣传推广了我省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标准,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施工技术培训5000多人次,建成省级农村民居示范工程56处。济南、青岛成功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全省培育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县10个。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逐渐健全完善

  省政府先后2次修订《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各级各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5.2万件。依托省公安消防总队、省武警总队、龙口矿业集团成立了三支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我省市县两级和卫生、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等行业普遍成立了可承担地震救援任务的综合救援队伍,队伍总数达到403支、2.9万人,志愿者队伍已有13.5万人。以军地联合、省市联动、部门协同、远程拉动为基本模式,每1-2年即开展一次全省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全部设区的市建成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运维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出台了规范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管理的省政府规章,全省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38处。稳妥应对了各次显著性地震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

  出台法规、强化科研成为防震减灾基础有力支撑

  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3部地方法规和8部省政府规章,全面涵盖了防震减灾各工作领域,是全国防震减灾地方立法最为完善的省份。地震科研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部级成果奖励达到50余项,产出了地震烈度速报报警灯、交直流隔离电源、低成本水温水位观测仪、模拟地震试验体验平台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有8位同志入选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与气象、国土、地理信息等科研单位和地壳所、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了科研合作。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深入开展

  以群众性地震演练带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为抓手,中小学生地震演练已实现常态化,逐步扩及机关、幼儿园、高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目标人群,年均参练人数过百万人次。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国内领先,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全省建成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928所(其中国家级13所)、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77处(其中国家级115处)、地震安全示范企业65家、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57处(其中国家级15处)。 “鲁震快讯”新媒体已成为防震减灾宣传的知名品牌。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科普宣讲大赛、重大历史地震纪念活动等常态开展。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