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上合 精彩山东”系列述评:走在前列的精气神

2018-05-23 08:54: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

  6月上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在青岛举行。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之后,世界目光将再次聚焦青岛。

  当前,山东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喜迎上合峰会,齐鲁儿女倍感欢欣鼓舞,更加拼搏奋进。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喜迎上合 精彩山东”系列述评,记录齐鲁大地以昂扬的精气神走在前列,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传承等方面的新探索、新作为,展现山东人民不忘初心、拼搏进取的生动实践,迎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胜利召开。

  □ 本报记者 廉卫东 李铁 齐静 薄克国

  青青之岛,亲亲上合。6月上旬,上合峰会就要在青岛拉开帷幕了。

  上合峰会为何花落山东?答案不一而足,但近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人真抓实干的执着、攻坚克难的勇气、大胆创新的魄力,国人有目共睹,印象深刻。

  在中国的发展版图上,作为东部大省的山东向来被寄予厚望。2008年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2014年和2015年,又两次对山东工作作重要批示。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亲临山东团参加审议,再次对山东工作提出殷切期许:希望山东再接再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这是中央对山东多年期许的概括深化,也为山东未来划出了基本坐标。

  一个地区发展要走在前列,诸多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其中,人的精神状态的作用不容小觑。纵览我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那些在区域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地区,无一不是始终提着那么一股子气,鼓着那么一股子劲。回首山东的发展之路,也正是靠着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的劲,那么一股子攻坚克难的气,才闯过了道道急流险滩,创造了令人自豪的辉煌成就。

  当下的齐鲁大地,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回应历史和人民的期待。尤其让人感慨的是,山东人展现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状态——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走在前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攻坚克难、迎头赶上的顽强斗志,扎实务实、昂扬奋进的豪迈激情……这一股子昂扬的精气神,是山东聚焦走在前列、奋进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紧迫感与责任感

  坐不住等不起,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

  走在前列,总是在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中实现的。

  回望40年改革开放历程,山东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连续跨上几个大台阶,关键就在于抓住了高速增长阶段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必须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绝之心,来一场发展的“自我革命”。

  在总书记、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今年1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其覆盖地域之广、涉及领域之宽、探索要求之高、政策含金量之多,在山东改革发展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历史的机遇又一次向齐鲁大地展开怀抱。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科特指出,树立紧迫感,是组织变革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足够的紧迫感,人们很难自我改变。今年新春伊始,山东召开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会上直言不讳坦承差距:“我省在全国区域竞争大棋局中,已经不那么耀眼”“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这些话如响锤击鼓,发人深省。大会同时提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要“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勾勒出动能转换的时间表、路线图,节点与节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种让人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在警示声中重整行装再出发,山东人义无反顾地去闯、去干,奋力重塑新的辉煌。

  一场“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的热潮,正在山东迅速兴起。国内不少亮点城市,鲜明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山东的发展热潮。今年4月,由市委书记带队,临沂市党政考察团到浙江省杭州市,重点学习杭州在电子商务、特色小镇、“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的新理念、新举措。在此之前,济南、青岛、烟台等市的考察团已相继来访。

  在省外的山东人,也深刻感受到了山东求贤若渴、大步向前的劲头。3月26日,在山东大厦金色大厅,36位省级异地山东商会会长围坐在会场内圈,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厅局的主要负责人坐在会场后排。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内圈畅所欲言、有话直说,外圈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一位商会会长推掉了商务洽谈赶了过来,被现场的气氛彻底打动了,“有这么一股劲头,山东一定会迎来一轮大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到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要求。山东有绵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一大批优秀的海洋高级科技人才和诸多重量级海洋科研机构,但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少——海洋产业结构偏重,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不足,分散的沿海港口资源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必须抢抓机遇,大手笔推进。从去年开始,山东一系列重大举措陆续推出。省里先是成立海洋发展战略规划领导小组,省委主要领导牵头,省直多个部门参与,集中力量先期搞好战略规划。今年5月又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号召全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敢于争先的气概,把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山东的生动实践。内容详实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方案行动方案》也随之发布,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集聚优势资源,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

  一笔一笔勾勒,一层一层渲染,一点一滴研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渐次宕开。

  勇攻坚与敢担当

  主动加压精准施策,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

  困难和挑战,是对一个地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最直接的检验。

  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思路,为什么有的地方就成效显著,走到了改革发展的前列,有的地方就不温不火,一直原地踏步?精神面貌有差别,心气干劲有高低,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土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珍稀资源,违章违法建筑不但非法占有土地,更阻碍了市民正常的生活。但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拆违绝对是一个让人挠头的工作。究其原因,一在于违章建筑成因复杂,二在于牵扯利益巨大。但济南市开展的“拆违拆临”专项行动却顶住了压力,在群众的鼓掌叫好声中,让城市面貌大变样。2017年,济南共拆除违法建设6.8万处,总面积接近150个泉城广场。

  济南拆违为何能有如此大的成果?关键就在于有攻坚意识,有担当精神,以拆除焦点、难点为“突破口”,形成了强大连锁效应。国华东方美郡小区难题的解决,就是典型一例。国华东方美郡多年来都是违建集中地,有的业主甚至把公共区域的小山改成私家花园。为了打赢这场“拆违战”,济南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市建委、规划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通告,

  从建设、诚信、产权冻结等多个领域对违建业主实施联合惩戒。城管、城乡建设等13个部门还在小区召开拆违媒体见面会,形成了拆违高压态势。在这样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压力下,违章建筑相继完成拆除。

  要啃下硬骨头,除要有攻坚精神,措施更要精准到位。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境内黄河全长185公里,形成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内居住人口14.7万人。黄河水在滋润沿黄百姓的同时,也把贫困落后像泥沙一样沉淀在滩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时,明确要求“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2017年8月,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在菏泽召开,提出要强化问题导向,拿出真招实招硬招,向最难处聚焦聚力。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并不只是单纯的“迁”或“建”,而是一项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系统工作,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牛鼻子”,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今年4月,山东正式印发26个省滩区迁建办公室成员单位制定的26个专项方案。围绕新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26个部门精准施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计划三年筹集资金65.23亿元,合力改善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滩区群众既“挪穷窝”,更“拔穷根”。到2020年底,菏泽所有村台将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到那时,滩区群众世代期盼的“安居梦”将成为现实。

  如今,在山东,越来越多的地区主动出击,自我加压。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队伍,都已经看得分明:只要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破解难题的智慧,再难的困难也能解决。

  远见与潜功

  打基础利长远,功成不必在我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必须做好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

  柳芽欲萌,地气先暖;表里相济,实深实重。用这两句话来描述山东一系列打基础、谋长远、宁可不要面子也要里子的发展抉择,可谓恰如其分。

  打基础、谋长远,首要的是着眼未来,坚定信念,确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大方向。山东工业产值全国第二,化工、造纸、医药等多个行业产值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工业养活和富裕了山东人,但也给齐鲁大地和山东人民带来了一些烦恼和负担——山东经济结构过重,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生产压力大。

  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对一些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山东先拿本省第二大工业门类、连续25年产值保持全国第一的化工业开刀。2017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为期5年的“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成立专门的正厅级机构“化转办”,对全省化工产业特别是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全产业链进行全面治理。同时,山东把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的治本之策,狠抓整合,按照“发展壮大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关闭淘汰一批”的思路,切实优化化工业产业布局。

  打基础、谋长远的努力,很多时候要花更大的力气、费更多的心血,但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政绩”。然而这些工作却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铺垫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未来的战略布局。能不能义无反顾做好这些工作,是对一个地方干部政绩观、精气神的重大考验。

  水和交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血液和动脉。沿黄滨海的山东,水是当前最大的资源制约。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2017年6月,省委部署进行全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进行安全用水统筹;同时通过“一纵两环”水网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全省一体化规划。按照这个规划,2020年全省生活、工业用水就能得到基本保障。

  山东是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早的省份,通车里程在全国一度居首,但是当下网络布局不够密、外联通道不够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最近,我省对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做了重大优化和调整,通过加密、提速、扩通道,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规划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铁通车里程达到5700公里,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占比提高到80%;世界最先进的时速500公里磁悬浮也将出现在山东。

  在这些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持久战中,山东上下同欲,既为当前发展创造“显绩”,也为长远发展创造“潜绩”。

  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以昂扬的精气神奋勇向前,以持续的奋斗开启机遇窗口,以不断的变革积累发展优势,山东定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方媛媛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