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强"产业解析:小渔村变身海洋科技新城

2018-08-22 10:24: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几十家“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机构落户青岛蓝谷,众多高科技企业项目聚集——

  小渔村八年变身海洋科技新城

  鲁网8月22日讯 七年前的一项决策,改变了鳌山湾畔即墨两个镇百余村庄、十万半农半渔人口的命运。

  2011年,青岛作出全力打造“中国蓝谷”、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战略部署。时光流转,走一趟一身土、一脚泥的海边荒地,如今已成为树木成荫、道路整洁的创业安居热土;庄稼成片、虾池相连的传统产业“洼地”,如今已成为聚集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的“高地”;这里产出的,不再是粮食、鱼虾等初级农渔产品,而是“高大上”的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蓝谷,这座初具规模的海洋科技新城已拔地而起,现代海洋产业在这里方兴未艾。

  近段时间,中国海洋大学刘万顺教授团队研制的“全降解型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血管支架”正在进行临床前的测试。这种血管支架使用的不是传统金属合成材料,而是从螃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最大的优点就是进入人体后不仅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而且还能修复血管,减少血栓,最后慢慢降解并被人体吸收。

  海洋生物生活在含盐、低温、光照少的环境中,为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基因资源和化合物资源。但是,采集难、培养难、筛选难,一直制约着海洋药物的研发。坐落在蓝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通过建立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带回大量海洋生物资源,为获取药用生物资源提供了更多机会。

  与此同时,实验室搭建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大大提高了发现新药的效率。目前实验室已经完成170余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肿瘤药物靶点对海洋化合物数据库的精确筛选,发现1000余个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药物苗头分子,海洋药物筛选准确率由20%以下跃升到70%以上。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帮助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插上了信息化翅膀,蓝谷的海洋设备检测产业则填补了国内空白,前景无限。

  7月18日,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在蓝谷投入运营。检验中心设有七大专业检验检测实验室,可为海洋设备等领域的550余种产品提供40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还可为轨道交通等产业的40大类陆地产品提供17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

  在检验中心的水下设备实验室里,一个内径1.5米、长3米的椭圆形“巨无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实验室副主任刘太元介绍说,目前海洋油气开采通常的水深在3000米以内,这个仪器就是一个高压舱,可以模拟水下3000米水深的压力,从而检测检验设备能否在这样的压力下正常运转。

  在蓝谷,除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这样大块头的“大国重器”,还有一批体量虽小却爆发力强的海洋科技“小巨人”。

  “蓝谷已初步形成一个海洋科技及产业的生态圈。”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即墨区委书记张军表示,核心圈层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然气水合物调研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22个“国字号”“中字号”海洋科研平台构成;中间圈层是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设立的海洋科研方面的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外围圈层则是已经落户的260余家各类科技型企业,以及不断集聚的众多高端海洋创新创业项目。

  这个生态圈,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700余人,其中博士或具有正高职称人才占比1/3,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总数达200余人。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蓝谷海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