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34年援建福利 烟大与北大清华又签7个协议 进军高水平大学

2018-11-18 18:52:00 来源:烟台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18日讯 昨日上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东山宾馆召开。副省长于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安钰峰、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市委书记张术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厅长邓云峰主持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委员会调整建议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有关院系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这是一场独属于“烟大人”的福利:

  14日至18日,24位来自北大、清华的学者齐聚烟台大学,做客两校名师讲堂,为烟大师生呈上丰盛的学术盛宴和精神大餐。

  这是一段延续了34年的“接力援建”:

  1984年春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来到烟台视察,提出“可以搞一个不要‘铁饭碗’的大学,就叫烟台大学。”“学校起点要高一些,步子快一些,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北大清华要长期支援。”

   

  昨天上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东山宾馆召开,签订7个院系合作协议,商定三方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合作。

  这是一段追逐梦想、不断超越的辉煌传奇: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师生的鼎力相助下,烟台大学应改革而生,乘梦想而长,成长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发力建设高水平大学。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段传奇,正书写着新的精彩。

  “一句话”

  奠定两校援建根基

  北大、清华援建烟大,“缘分”从何而来?

  时间,回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烟台地区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但高等教育薄弱,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1984年,烟台被列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来烟台视察,并做出指示:“可以搞一个不要‘铁饭碗’的大学,闯出一个新局面,创出一个新模式。”

   

  在万里的直接关怀和推动下,1984年5月,教育部下文批准筹建烟台大学。在学校诞生的关键时刻,万里再次专门指示:“学校起点要高一些,步子快一些,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北大清华要长期支援。”当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的张承先任烟大名誉校长。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沈克琦任烟大校长,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党委书记杜建寰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30多名北大、清华援建人员落户烟台大学,直接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两校还派出70多位专家来烟大为学生授课。

   

  建校初期,烟台大学的6名校领导中,有4位来自北大、清华,11个系的系主任全部来自两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接受山东省和烟台大学的委托举办了12个专业的研究生班,共招收研究生202名,这批研究生毕业后共有154人留在烟台大学任教。自1987年开始陆续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成为烟台大学师资队伍中强大的新生力量。1990年,烟台大学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他们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占59.8%,成为当时山东全省高校之冠。

   

  ▲1988年5月,理工实验楼在建设中

  此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图书馆也给予烟台大学图书馆全面支援,向烟大赠送了图书期刊5万余册。清华大学还承担了烟台大学基本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任务。1985年9月烟大第一批学生进校,学校用5年多时间建成了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的校园,包括文理法工和管理等方面的11个系正常投入运转,建成实验室35个,创造了让人惊叹的“烟大速度”。

   

  1990年8月,完成援建任务即将离烟返京的部分援建者在校园合影留念。

  “一段情”

  接力延续三十四年

  在昨天上午召开的会议上,烟台大学法学院、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六个学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院系签订7个合作协议,涉及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此次协议的签订,是对两校援建精神的延续,进一步发挥了北大清华两校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将对烟台大学各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内涵式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伟受访时说。

   

  此言非虚。事实上,从建校伊始,两校对烟台大学的援助就从未间断,且在一步步深入:

  1990年,两校援建人员返京,同时成立“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研究解决烟大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990年5月7日,清华北大支援烟台大学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

  2001年7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有关领导和专家提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烟台市人民政府和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烟台共建“三校”科技园的建议,并达成了共建“三校”科技园意向书。

  2002年5月,由北大资源集团、清华科技园(后变更为清华控股)、烟台大学、原烟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烟台三校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将众创空间功能植入科技园建设,为具备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专业园区对接服务。

  2003年11月1日,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在两校援建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倡议,在烟台大学开设“ 北大、清华名师讲堂”。2004年,“ 北大、清华两校名师讲堂”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北大、清华教授做客烟台大学“两校名师讲堂”共252期,先后出版《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4辑。

  自2013年2月起,三校科技园搬至高新区航天路101号办公,目前在园企业21家,涉及中医药健康产业、新能源材料研究、生物自动化、微生物菌剂、X荧光分析等领域。

  谈及这段延续34年的接力援建,此次来烟参会的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安钰峰不无感慨:“两校援建增进了北大、清华与山东省、烟台大学进军高水平大学,烟台市的友谊,搭建了相互合作的平台,奠定了烟大高起点办学的坚实基础。北京大学将进一步深化与山东省、烟台市的合作,和清华大学一起,共同做好援建工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则表示,“烟台大学是由省里和地方共同创建、清华北大共同支持下创办的大学,是山东省和地方根据当地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发展方面开辟出的一条新路。可以说,烟台大学是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模式,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

  “得益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鼎力支持,在黄海之滨的盐碱滩上崛起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这使得烟台大学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办学起点。”张伟说,建校那年,烟威人民每人拿出10元钱,集资八千万元建设了这个学校。因此,“烟大是烟台人民的大学”,“北大清华和烟台人民的这份深情厚谊,烟台大学从未忘记,也时常以此激励师生,要在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重任,不负深情”。

  “一种精神”

  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17日上午,东山宾馆8号楼。

  一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图片展吸引了很多与会者的驻足。来自清华大学的82岁老教授谢树煜忍不住赞叹:如今的烟台大学变化实在太大了!

  谢树煜教授1985年来到烟台大学任计算机系副主任,在烟台大学工作两年。“当年规划时,没有想到烟台大学会有今天的办学规模,已经培育出了10万余名毕业生,为山东省输送储备了各行各业的人才。”谢树煜说,看到如今烟台大学的发展成果,让他感到很欣慰。

   

  不仅仅是谢树煜。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援建者,大多已白发苍苍;烟台大学也已从一个初生的婴儿,长成为风华正茂的青年。而烟台大学良好势头的发展,追根溯源,正是北大、清华两校浓厚校园文化底蕴熏陶浸润的结果。“老一辈的援建者将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带到了烟大,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烟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更是烟台大学不断开拓进取,朝着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迈进的动力之本。”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说。

   

  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让烟台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蓝图有了更坚实的底气和更务实的路线:

  ——探索设立“两校援建”专项基金,每年预算不少于一千万元。将学科提升作为突破口,筛选法学、药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等学科,在与两校前期合作基础上,结合烟台大学深入实施的“学科特区”政策,推动学科提升。学校将研究确立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总结、梳理,在北大、清华的扶持下,提升烟台大学学科水平与层次。

   

  ——依托两校资源,推进相关智库建设。烟台大学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关智库、学院加强合作,借助两校相关资源,围绕山东省、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及社会迫切需求等现实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政策研究,承担发展规划、咨询论证、数据统计等政府外包服务,为区域发展、政府决策提供切实管用的咨询研究成果。

   

  ——引进两校资源,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上半年,烟台大学与台海集团合作成立了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以及研究院。核学院将申请引进引进北大、清华的资源,打造成为一个校企共建学院的升级版,助力烟台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据悉,以此次援建会议为契机,烟台大学将进一步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借力两校的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力争为烟台乃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出更大贡献。

  34年的成长,将梦想大写。

  34年的援建,必将创造更多辉煌,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