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山东:守正创新,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鲁网11月27日讯
走进山东沂蒙革命纪念馆,眼前的这些场景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是沂蒙精神:孟良崮战役,沂蒙支前民工92万,每位战士身后有四五个老百姓做保障;淮海战役,拥军支前的老百姓有543万。
70多年前,烙煎饼做军鞋,带领乡亲们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让人动容。70多年过去了,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涌现了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又传颂在这片土地上。
牛庆花,沂蒙扶贫“六姐妹”中的一位,几年前,她还只是在村里种地养猪的留守妇女,连鼠标都不会用。为了脱贫,她开起了电子商铺,销售村里的农产品。没有厂棚,她就拆掉了自家住了十年的房子。生意一有起色,她就带领几个村的贫困户一起脱贫。如今,农产品已经卖到了全国三百多个城市。“差的我们宁愿把它放在家里烂掉,我们也不会发出去。”
在采访中,牛庆花告诉记者:“就像老一辈沂蒙六姐妹一样,她们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去拥军,她们这种精神就是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带动更多人去致富去脱贫。我们也觉得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沂蒙扶贫“六姐妹”中的曹淑云在3个贫困村建起了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让146名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大学生村官王洋,不仅帮助村里七户贫困户脱贫,还建起了快递加电商的村级服务站,组织村民学习电商技能。
扶贫“六姐妹”中的于学艳,如今已经带动附近县区2000多名村民,做起了加工西瓜网兜的生意,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于学艳表示:“我的公司盈利不很高,规模也不很大,但是我愿意用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一起走上致富的路。”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完善,但“群众”二字一直是沂蒙精神的特质和精髓。
临沂沂南县庙官庄村,大事小情都通过村民会议一律给大伙儿讲个明白。2015年,庙官庄村提出要流转部分土地,用于旧村改造。但方案一提出来,村民们就担心失去土地没了保障,都不同意。
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庙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云龙告诉记者:“我们这时候及时召开了党员干部大会,哪一个老少兄弟们想不开了,土地不想流转的,第一就是和支部书记换地,他这个支部书记没看中的,他可以和两委成员换地,两委成员没看中的,就换党员的。”
党员干部带头换地的举动,一下子温暖了群众的心。不到两个月,全村所有需要流转的土地全部完成,没有一位群众提出要和党员换地。
“整体搬迁以后俺庄里你看看,这个环境也好了,房子也好了,老百姓相信他们,依靠他们。支部也处处的给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庙官庄村村民薛克锦高兴地说。
五年间,山东借助沂蒙根据地厚重的红色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每年培训党员干部四万多人,一万多名“第一书记”进农村、抓党建、促脱贫。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林学启表示:“今天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把沂蒙精神转化成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新时代党群关系,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闪电新闻记者 中央台 晓棠 胜东 山东台 刘骏 逯兴举 临沂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