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向海图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结构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结构、呵护海洋环境,山东向海图强
海洋强省建设开启新征程
召开高规格的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全面发力,向海图强,全面开启海洋强省建设的新征程。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新组建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在这次省级机构改革中,山东这一“自选动作”引人关注。从“多龙治海”到统筹协调,山东着力破解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据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琥介绍,目前,全省现代海洋产业“6个1”协调推进体系基本建立,设立总金额5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总投资8000多亿元的360个重点项目陆续推动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全面起势。
近年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不断获得牵引驱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实施;青岛、烟台、威海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威海、日照入选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支持建设的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如果东营港能达到10万吨以上吨位,我们每年就能节约2000万元运输成本!”山东神驰控股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张永恒说。去年3月,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成立,滨州港、东营港和潍坊港的整合大幕就此拉开。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跻身全国十大沿海港口之列。
海洋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蓝色窗口。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在青岛揭牌成立。成立东亚港口联盟,开通了6条中韩陆海联运通道。依托青岛市邮轮母港、烟台邮轮停靠港,我省还开通赴日韩、越南的旅游航线,积极发展邮轮游艇等高端旅游业态。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海洋强省建设,创新是牵引力,产业是硬支撑。海洋经济在推动全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日前,我省印发《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山东成为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2018年新增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27个,总数达到72个,其中国家级21个,占全国的1/3。
渔业发展打开新局面。黄海冷水团鱼类绿色养殖试验初见成效,全球单宗价值最高海产品——南美白对虾核心育种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远洋渔业发展迅速,荣成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开工建设,伊朗、斯里兰卡等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省具有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37家,专业远洋渔船542艘。
海工装备、海洋药物等快速崛起。去年5月,我国首座自主研发的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下水交付使用。青岛海洋国家试点实验室“蓝色药库”2018年列入省级大科学计划,青烟威共投入财政资金4.3亿元,实施海洋生物医药示范项目81项,推动海洋生物制药集群发展。
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达到236个,其中国家级46个。以青岛海洋国家试点实验室为龙头、“国字号”海洋科研教学力量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精心呵护海洋生态环境
近年来,山东实施海洋生态整治修复项目320多个,整治修复岸线247.55公里、修复海域2300多公顷。全省共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38处、面积38万多公顷,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85%左右。
5年来,山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海洋空间配置显著优化,海洋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补偿制度,重要海洋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实现全覆盖。
从严加强围填海管控。目前,全省非法围填海疑点疑区除历史遗留问题外,全部整改到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53起案件已在去年6月底全部整改到位。国家海洋督察反馈的95个问题中,整改期限为2018年底的57项已全部整改完成,其他问题正按照时序推进。
依法管海管渔,全省2.7万艘内陆渔船在全国率先完成“三证合一”。近年来累计清除近岸密集筏式养殖83万亩,去产能达到100万吨。排查涉渔“三无”船舶8840余艘,清理取缔“绝户网”12万套。
2016年,日照、烟台、威海、青岛分别入选国家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共获中央专项奖励资金总额13亿元。在青岛市湾长制试点基础上,全面实行湾长制,“海陆一体、河海共治”的海洋生态管理新机制正在全域建立推行。
- 沙画︱向海图强!2020发展海洋经济“山东策”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