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歌剧《沂蒙山》创作的幕后故事

2019-02-27 12:1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26日讯(记者 张铭芳)226日下午,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媒体见面会在省会大剧院举行。歌剧主创团队从幕后走到台前,与记者们分享了歌剧《沂蒙山》在创作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摘取艺术明珠 为山东歌剧发展培养人才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桂林是歌剧《沂蒙山》的艺术总监。在谈到为何要采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时,张桂林表示,山东被誉为文化大省,但具体到舞台艺术领域则更偏向于戏曲大省,能走上全国文艺舞台的主要是戏曲剧目,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等标志性大奖的获奖人员更多的是戏曲演员。“严重偏科的艺术门类布局,已经影响甚至限制了我们文化文艺强省的工作布局和建设进度。”张桂林说,打破歌剧艺术短板,为建设新时代山东舞台艺术高峰之作开拓一条新路,是选择歌剧作为《沂蒙山》表现形式的现实考量。 

  “歌剧是一种世界语言,被称为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山东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歌剧实际上是一个标识。”张桂林介绍说,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对院团的要求很高。通过《沂蒙山》这部歌剧,可以带动山东歌舞剧院的发展,为山东自己独立打造大型歌剧积累经验。 

  《沂蒙山》自首映以来,每场演出都以精良的制作受到各地观众们的欢迎,反响强烈。“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制作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张桂林指出,未来山东要更加注重歌剧人才培养,推动山东歌剧艺术繁荣发展。 

   

    热血被点燃 塑造革命儿女群像

  “《沂蒙山》激起了每个人心中对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情怀,这是我们创作的根本动力。”总导演黄定山坦言,在排演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处在一种燃烧的、澎湃的激情中。 

  音响设计宋多多告诉记者,第一次排练时,他是流着眼泪看完了剧目。他立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来感动所有的观众。 

  以沂蒙山事迹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已经有很多,歌剧《沂蒙山》要如何创新艺术形式,才能吸引观众呢?黄定山介绍,歌剧《沂蒙山》主创团队从众多史实中提炼塑造出了为革命牺牲奉献的沂蒙儿女英雄群像,以史诗性的表述展现出沂蒙人民与党“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精神。“我们塑造了海棠、孙九龙、赵团长、夏荷、林生等人物,既有普通沂蒙人民的形象,也有我们军人的形象。” 黄定山说。 

  对于红色题材如何与当代观众接轨,黄定山指出,每个人都对英雄有向往和崇敬,当代人有欲望知晓我们幸福生活的历史渊源。“我们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这些故事,舞台的整体呈现就显得格外重要。”他表示,这部歌剧的主创人员都是所在领域的顶尖艺术家,舞台效果向国际一流看齐。“相信可以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留下一些经典的戏剧场景。” 

   

无线话筒隐藏在演员的领口处

    精雕细刻 力求完美的艺术呈现

  舞美、灯光、音响、化妆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歌剧舞台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高品质的艺术享受。而这些细节都离不开主创人员的精心打磨。舞美周丹林在设计假山时,先后尝试了四五种方案,最后决定将一块一块的“山石”累积成高塔形状。“山上没有植被,就那样耸立在舞台上面,为的是体现出风雨沧桑。合唱时人站满山头,给观众造成扑面而来的效果,带来很强的心理震撼。”周丹林说。 

  高质量的舞台效果离不开高科技的助力。音响设计宋多多介绍,歌剧《沂蒙山》的演员全部采用迷你话筒,通过数字音响系统和数字调音台统一操纵,做到不跑频,无杂音,真正实现用技术服务艺术。 

  记者注意到,在主创团队中,有一个年轻的面孔——青年新锐编导、《沂蒙山》歌剧副导演史记,他负责整部戏的形体设计。史记表示,黄导(总导演黄定山)要求歌剧剧组的年轻成员提前阅读大量的山东抗战文化资料,并通过实地采风和走访博物馆的方式切身体会沂蒙精神。“在创作‘第一场婚礼’那场戏时,我已经对山东的婚俗习惯做了半年的史实性研究。”史记说。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