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党员干部:找借口最容易,但这事咱不干

2019-03-20 08:3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前面我们讲了“落实要到哪里抓”,“ 施工队长要怎么当”的问题。今天大众日报刊发新春话落实系列评论第三篇,再次喊话全省党员干部:只为干事找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

  干部的“借口”,全无道理吗?回答:不是。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谈到工作落实不到位时,客观困难总是一大堆。

  比如:

  “双招双引”打不开局面,分析来分析去,是因为招传统产业项目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招新兴产业项目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底子太差;

  一些民生政策落实不到位,是因为财权、事权不匹配,财权小于事权,想多为群众办事但财力有限;

  说起干事的心气不足,更是理由多多,干多干少一个样,任务重、人手少、薪酬低、得罪人,不被理解信任等等……

  这些困难、抱怨、吐槽,有道理吗?客观而论,是有的,的的确确反映了一部分实际情况。

  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该怎样看待客观限制条件与主观作为之间的关系,是把问题都推给外部还是认真查找主观方面的原因。

  毕竟,找借口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

  借口能不能找?回答:不能,至少不能过分强调。

  身边的两个例子不妨讲讲:

  第一个,几年前,省里搞“乡村文明行动”的年度测评,经济欠发达的冠县,一度成了全省佼佼者。就冠县的情况看,基本设施投入为3000万元,每年的运行费,统筹标准为每户160元,由县、乡、户按3:3:4分担。相比而言,一些东部地区,甚至有的是全国闻名的强县,最后却没有通过认定,为什么?这个事情技术含量比较高?还是这个钱出不起?

  第二个,在去年抓招引的过程中,我省一些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区位交通还是产业基础,可以说都没有明显优势,结果在外资增量上却走在了全省前列,为什么?原因在干部,在干部的担当作为、能力素养和方式方法。

  如果这些欠发达地区在谋发展、抓落实的过程中,总是想着找理由、找托词,很容易就找出一大堆,相反,他们不但没有找,反而把工作做得很好、很出色。这说明,能不能干成事,不在钱多钱少,不在客观条件,而在于矛盾面前、困难面前,有没有主动想办法、找机遇、谋出路,想不想干,会不会干。

  挑担上山过陡坡,对人的奋斗精神、意志品质、方式方法,都是一大考验。想放下担子,慢一点,停一停,总能找到一些“客观理由”,但再想挑起来、不落人后可就难了。

  梳理我们担当作为抓落实的一个个主攻方向,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等等,哪一个领域都受很多客观条件限制,都需要啃“硬骨头”“打硬仗”,都要在诸多“两难”“多难”中勠力前行。过多地强调所谓“客观困难”,实质上是为自己的畏难退缩,为不担当不作为、怕担事怕负责找借口,是一种懒政怠政行为。

  不找借口,找啥?回答:找办法。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避开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运用方法将它解决掉。

  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有很多硬仗要打、很多难关要过,从来不是“愉快的郊游”。

  创新局、干成事,矛盾困难什么时候都不少,能不能找到办法、探出路子,冲出不利条件的重围,用行动把蓝图规划落实到位,则体现着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站位、精神境界、责任担当,是会不会抓落实、能不能抓落实最为集中的检验。

  办法哪里去找?

  一曰: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就是优化生产力;

  提升专业素养就是提升竞争力;

  强化学以致用就是增强落实力……

  剖析当前全省各条战线的落实情况,一些地方对支柱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不掌握,一些领域、行业对产业调整的趋势不明了,一些干部对“双招双引”的资讯不敏感,由此带来的落实不到位问题,归根结底是知识欠缺、素养不足所导致。

  担当作为抓落实,一个个难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学习点,知识短板补上了,相应的能力本领也提高了,问题就会成为落实的“突破口”“切入点”。

  在这个意义上,掌握抓落实的良策妙方,好学善学是第一步。

  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学习思考,深化政策研究,加快知识更新,练就“十八般武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夯实落实基础。

  二曰:碰撞。

  抓落实、作决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觉盲区”,一味以自己为“圆心”,决策的科学性往往会打折扣,进而影响到落实成效;

  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扩大决策参与面,增加思想交流的碰撞点,把各种意见建议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对路的落实方案。

  比如:

  杭州等地一些决策实行“三三制”,1/3党员干部、1/3智库,1/3基层同志,实践效果很好。

  我省实施的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制度,吸纳国家部委、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打开了眼界、开阔了思路。

  好的办法,是众人碰撞出来的。省委、省政府提出研究经济工作要邀请企业家代表,民生决策多请群众代表,专业决策多请专家学者,为各级集思广益、“开门决策”作出了示范。为担当落实找好路子,就一定要汇聚众智群力,广纳真知灼见,凝聚起破解难题、干事成事的智慧和力量。

  三曰:实干。

  好的办法,要经得起推敲,必在实干中摔打成形。

  我省当年闻名全国的“诸城模式”,就是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经过多年摸索,历经多个阶段、多次调整,才闯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径。“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等敢为人先的做法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抓落实,从来不是一条上传下达、单向运行的单行道,而是一个多方互动,在实践中不断反馈完善的“实干场”。

  一切规划蓝图、政策主张、体制机制都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试错、不断修正、不断调整,如此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落实之道。

  用实干践行落实之道,实现“政策”和“落地”之间的零距离,在埋头苦干中练就善谋善为、善作善成的真本领,我们一定能够开创山东发展的新局面,赢得历史赋予的新机遇。(据新锐大众)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落实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