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沂蒙情 采访团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

2019-03-28 15:4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28日讯(记者 范金鑫)“自己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粮,省下来给八路军的孩子喂奶、吃细粮……”3月28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点亮沂蒙精神地标”主题活动一行来到了临沂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追寻红嫂的足迹,聆听那传奇般的感人故事。

  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在古村民宅的基础上打造的,保留了沂蒙山区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共12个馆24个展室,详细介绍了发生在鲁中、鲁中南区的“ 红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王步荣、舍子拥军方兰亭、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背后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采访团一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就被“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震撼了。据讲解员介绍,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后来嫁到了马牧池乡横河村。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1943年, 她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沂蒙红嫂为题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嫂》、《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等经典作品,传遍大江南北。明德英就是沂蒙红嫂的生活 原型。新中国成立后,明德英又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人民子弟兵行列。

  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岂止一个明德英。抗战时期的沂蒙红嫂送子参军、送夫支前,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凝成了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之情。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 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近10万人。

  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半个多世纪以来,沂蒙红嫂已成为女性拥军模范的代名词。

  纪念馆中一幅幅画面,真实再现了沂蒙人民“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无畏英雄壮举,她们的事迹生动感人、触及灵魂、催人泪下,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采访团成员。这一群人,虽说没有部队编号,没有军功章,手中的“武器”只是担架、独轮车、纺车、鏊子……但他们却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繁重,人力物力之众多,为世界所罕见。

  当然,沂蒙“红嫂”只是在那段血与火的年代涌现出数以百万计沂蒙儿女的典型代表,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已经尘封在燃情岁月中,随着硝烟的散尽而长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里。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老区各行各业的女性楷模,成为“新红嫂”的新典范。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明德英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