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增量or"瘦身" 旅游演艺在探索

2019-04-13 08:41:00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之一,旅游演艺因其互动性强、体验感高受到行业的欢迎,成为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标配”。山东做为旅游大省,大到几百上千人的实景演出,小到十几人的故事性互动表演,不仅活跃了景区气氛,增加了目的地收入,也让游客的出行增加了文化味儿。当然,旅游演艺发展的好与坏,也考验着景区、目的地应对市场的能力。

  增加收入留住人气

  小舞台发挥大作用

  《2018中国实景演艺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全国实景演出共78台,新增15台,停演3台。对山东而言,泰山《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济宁曲阜三孔《祭孔大典》、威海华夏城《神游传奇》已经是旅游市场中成熟的演出项目,新增大明湖《明湖秀》也在试运营期间获得一众好评。提升二次消费、缓解淡旺季差异、增加夜间游览项目……虽目的不同,但旅游演艺带来的“旅游+”效应已经有目共睹。

  “游客来了不能只玩游乐项目,也需要一些演艺项目去增加互动感、去填充游玩项目之间的时间。”济南方特东方神话演艺中心主任李英杰说。方特东方神话目前有《孟姜女》《化蝶传说》两个“王牌”演艺项目,“传统故事内核+高科技呈现”,成为游客到景区的必看项目。同时,景区增设20个小型表演项目,如《朝钟暮鼓》《礼乐未央》等,分散在景区内,游客可近距离接触、互动。“这些项目从中午开始演出。游客上午主要玩项目,下午、晚上就可以参加我们的互动表演,这样能把游客在景区的时间都填充起来,丰富出游体验,也增加了在景区的停留时间”。2019年清明小长假,景区接待游客7.32万人次,同比增长51.63%,这些演艺项目“功不可没”。

  位于临沂市沂水县的天上王城景区,清明假期也迎来了客流小高峰,据不完全统计,景区三天内接待游客近3万人,而这里面不少游客是为“马战”而来。“马战”实际为景区内的古装实景演出《王者之战》,在特效的“加持”下,逼真的兵器、疾驰的骏马,让游客似乎穿越到三千年前的战场中。“我们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马战’《祭天大典》等实景演出,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让历史‘动起来’,游客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天上王城景区田西峰说。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推出“马战”等实景演出后,天上王城改变了原来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游览模式,文化属性更加浓厚,“动静相宜”成为景区一大游览特色。

  台儿庄古城算是省内演艺节目最丰富的景区,也是演艺与景区文化结合较好的景区。在春节期间,古城内“狮王争霸”“舞龙大会”“火龙钢花”“老北京天桥绝技”“柳琴戏”等18项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经典传统文化项目轮番上演,也让台儿庄古城成了春节期间最火的景区。春节热度刚过,台儿庄古城又推出“国民旗袍秀”等演出活动,结合古城的常规演出,成功让景区实现“淡季不淡”。

  作为旅游演艺的“后起之秀”,济南大明湖的《明湖秀》近日发布了商演信息,“泉城夜宴·明湖秀”的组合产品也将陆续上线,逐步实现与大名湖小环线公交车、铛铛车、游777路的连接;以“泉城夜宴”为核心的济南二、三日游系列化产品也将面世,成为济南市民、游客夜游济南的新产品。根据前期试运营结果,2018年4月26日——11月8日,“泉城夜宴·明湖秀”共演出55场,现场接待游客54000余人,“泉城夜宴”期间周边酒店客房收入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11.2%,餐饮收入增长35.1%,展现出了强大的“旅游+”效应。

  增量or“瘦身”

  旅游演艺也需适应市场

  众所周知,旅游演艺项目是一项庞大、复杂的项目,很难做到常换常新。从舞台搭建、特效设计到演员选拔、节目排练再到售票、安保等,无一不考验着景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演出面世后,增量明显的游客、二次消费等也让运营者难以按下暂停键来升级项目。因此,如何适应市场变化保持项目的吸引力、生命力成为摆在运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旅游演艺项目的创作首先要找到景区自身的独特性,深挖景区特色,打造带有自己标签的项目;其次要在保留节目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节特色来创新。”李英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面对“汉服热”的2019年春季,济南方特顺应潮流,增加了汉服表演,近200人的演艺团队分为不同方阵,身着不同朝代传统服饰进行表演,成为园区中流动的风景。

  与济南方特“增量”相反,济宁兖州兴隆文化园的《菩提·东行》选择了阶段性“瘦身”。《菩提·东行》以舍利东来、安奉于兖州为故事主线,以七幕音乐剧的形式,全景还原了北宋时期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项目于2012年9月在兴隆文化园"菩提剧场"首演,参与演员达2000多人。“瘦身”后的《菩提·东行》将以剧场版面向游客,演员数量、演出场次、演出时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减。“剧场版的《菩提·东行》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性也更强。未来,我们将以剧场版为主。”景区工作人员说。

  至于“瘦身”原因,工作人员表示:“室外演出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剧场版演出可以保证项目的常态化演出;另外,剧场版演出可以节约成本,将人力等资源投入到新项目的开发中”。

  业内人士表示,任何的旅游演出的基础是庞大、稳定的游客量,目的是让游客的行程“锦上添花”,演艺项目增量或者“瘦身”都是在“变通”、在过渡。“运营者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想要单凭一台演艺项目将目的地变成大IP是不现实的,非旅游目的地需要将游客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支撑起一台大演出”。

  专家:旅游演艺要体现“旅游”属性

  2004年,结合景点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广西亮相并大获成功,成为广西旅游的一张名片。山东游客虽然不一定去现场看过演出,但是至少听过“印象”系列、“山水”系列等标志性的旅游演艺品牌。因此,旅游演艺的属性应该是“旅游”。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认为,旅游演艺是旅游与艺术、文化融合的方式,给目的地带来了很好的旅游效应,是旅游业成熟的标志、创新的举措。“但是,国内的旅游演艺也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成功的旅游演艺项目大多集中在南方,北方较少”。

  陈国忠指出,旅游演艺应与目的地进行一体化打造,纳入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体系中;同时,旅游演艺的创作要体现出“旅游”属性。“旅游演艺首先要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要带有‘属地’标签;其次,要有艺术性也要有旅游特色,在时长、演出地点等方面要符合游客出游的特性;最后,要按照旅游市场的规律来推广,旅游演出与普通艺术演出是不一样的,推广形式也要符合旅游的规律”。

  对于山东旅游演艺来说,山东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为旅游演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演艺项目的编排也受场地限制,山东缺乏大型的山水资源,因此,做山水类的实景演出项目效果要打折扣。另外,人才也是旅游演艺发展的要素,旅游演艺从创作到管理再到营销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在这方面,山东旅游业还需要努力”。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