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学深圳、赶深圳”解读 以更高坐标“搞活一座城”
新春以来,“学深圳、赶深圳”,在青岛形成激荡全市的发展强音。位居5大计划单列市亚军的青岛,以全面学习的姿态与冠军城市“同框”现身——
春节后举行的青岛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城市对标方向:“学深圳、赶深圳”。
3月25日,青岛党政代表团南下深圳考察学习,在南国之滨掀起“青岛旋风”。
4月8日,市委召开赴深圳考察学习交流会,以“学习深圳、创意青岛”为主题,就学什么、赶什么,怎么学、怎么赶畅所欲言,明确学赶路径。
解读“学深圳、赶深圳”,结论很清晰:作为青岛解放思想、狠抓落实的关键性举措,“学深圳、赶深圳”是青岛开启发展愿景的路标,是破解发展难局的钥匙,是带动上下同欲奋力前行的大纛,是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路线图”。
“最好的标杆和榜样就是深圳”
“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最好的标杆和榜样就是深圳。”南下深圳时,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对深圳市委领导开宗明义。
为什么是深圳?这是青岛站在全国开放发展的大版图中搞活一座城的必然应手——
当前,青岛迎来历史机遇的叠加和新的发展重任: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提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新的使命任务,决定了青岛必须在更高平台上整合资源,以更大作为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全省看,鼙鼓声声:2018年2月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其后的山东党政代表团赴南方学习,今年春节后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解放思想、狠抓落实是主旋律。山东强,龙头必先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对青岛而言更为紧迫。基于此,今年以来,青岛突出“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两条主线,发起15个攻势,千帆竞发的大发展局面已然开启。
更大的舞台,需要更高标准。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就必须放大坐标找不足,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放眼全国,舍深圳其谁?讲总量,面积是青岛1/6的深圳,产出是青岛的两倍;比速度,青岛5年翻一番,深圳6年翻两番;讲质量,近年来青岛更“恋栈”于传统产业,深圳提出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新兴产业全线突起,产业层次上“青岛失去了10年”……
直面差距,对破除自满自足观念如同响鼓重槌——市科技局局长吕鹏的体会很有说服力:局里本已编制完成一份全市科技发展方案,深圳之行后立感“眼界矮了、境界低了”,现在正全部推倒重来。
对标深圳,也更具针对性:同为沿海城市、计划单列市,两市“先天基因”相似,深圳开放的市场体制、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精准化的政务服务等,如同教科书般的存在。青岛要立体、综合、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这是最有借鉴价值的他山之石。
同时,“学深圳、赶深圳”,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宣言书”“推介书”:不仅最生动、直观地向全国昭示了青岛当前的壮志、雄心、发展状态,同时也揭橥了青岛对自身定位的责任担当: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如同深圳是国家创新中心一样,青岛也要强化自身新高地、桥头堡和北方创新中心的目标方向。换言之,“学深圳、赶深圳”,既要在发展过程中谋居高声远之效,又要在发展归宿上求“南深圳、北青岛”相埒局面。在全国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的大背景下,青岛这一宣言,事关责任担当,也事关全国大局。
学赶深圳,也暗合了青岛独特的文化特点:青岛是一个城市自信很强的城市,这呈现出一种双刃剑般的特征,如满足易体现为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如知不足则能够焕发出自我加压的强大动力。25年前,青岛提出了“赶大连”,引发了一轮高速发展期,几年时间即在关键指标上超过大连,至今仍为岛城人津津乐道。对于青岛,目标决定作为,这也使人们对青岛学赶深圳,寄予更多的关注与期待。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放眼全国,近年来学深圳的城市不乏先例,但鲜有实现蜕变者。学赶深圳,比起学什么、赶什么,怎么学、怎么赶更为关键。既有立足当下的霹雳手段、落地见效,又有深谋远虑的咬定目标、久久为功,青岛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次“我们是认真的”。
在深圳的“双招双引”推介会上,对于营商环境,王清宪的现场承诺引得掌声四起:“政务服务方面,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个部门做不到,有关部门、区市的主要领导就要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上作出解释”。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为学赶定下了基调。当前,青岛各区市、各部门都第一时间对接深圳相关对标单位,对能够迅速收效的经验做法立说立行,掀起大整改、大提升的热潮。市行政审批局局长陈立新介绍,在提速增效方面,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立即办、当天办、网上办”,年底前实现“最多跑一次”;在企业开办方面,建设“一窗通”平台;在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方面,推行“多测合一”“标准地”等改革举措。
要学“真经”,相较于一时提高,更重要的是深层次机制的长远提升。对此,全市上下保持着足够的清醒。
“其实,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深圳,但是差距却越拉越大。原因是什么?”这是市工信局局长姜波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她看来,以前学习,多停留在表面,在深层机理上“差火候”。
“姜波之问”代表了全市的共识。在赴深圳考察学习交流会上,市委反复强调:“学深圳、赶深圳”,必须力戒浅层次、表面化、碎片式地学,要深刻体悟背后的内在逻辑,研机析理,找准“穴位”,打通“经络”,疏通“血脉”。
把“真经”学到手,青岛锁定在用市场化的思路、法治化的办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从各部门耳目一新的交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升华:比方说产业发展,青岛的落后,是产业升级落后的必然表现,赶深圳只有立足前沿,抢占新能源汽车、5G应用和信息产业制高点。比方说“双招双引”,
相对于优惠地价和补贴,更迫切的是加快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衔接贯通的产业生态。再比如青岛引以为傲的国企:2015年青岛市直大企业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大关,早深圳1年。但到2018年,两市这一数字分别成了1.9万亿元和3.1万亿元。差距拉大,是因为深圳通过市场手段,使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核心产业集中。学深圳,就要采取更先进的市场手段,在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等方面做功课……
“既要短期学其‘形’,更要长久学其‘神’”;“学‘事’更要学‘人’”……从青岛同志这些精辟的体会中,可以看到对学赶深圳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但大家充满信心:只要有“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这一“锚定”,一项一项学、一样一样赶,就能积小胜为大胜。
学深圳,必须学深圳人、学深圳企业家;携手深圳,必须携手深圳企业
开放,就是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基于这一认识,强化与深圳这一全国创新引领高地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强化与深圳企业的携手发展,是青岛“学深圳、赶深圳”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心人注意到,伴随青岛“学深圳、赶深圳”,深圳企业家北上更频繁:短短数十天里,华为、富士康、恒大这些深企巨头,先后现身青岛。南下考察学习,企业唱了主角:14个考察点,名企占半;而在深圳举行的“双招双引”推介会,更让双方“牵手”达到了高光一刻:当地600多位企业家参加,现场签署了3个战略合作备忘录和24个产业合作项目,总投资额971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产业领域。
既招商引资,又充分发掘深圳企业先进管理方式和战略思维的借鉴价值。这从青岛对华为的关注可窥豹一斑:24个产业合作项目中,就有华为的(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园、(即墨)云计算数据中心和(青岛)智谷3大项目。而如何将华为的战略布局、平台优势为我所用,更为青岛看重。具体说,青岛有1900多家信息领域企业,但小而散、碎片化,青岛将邀请华为整合这些信息产业资源,努力纳入采购链,同时向这些企业开放平台和资源,搭建一条符合青岛发展特点的信息产业链。
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与对方共舞。为使青岛与深圳更紧密地“扭合”在一起,相关机制的探索正在“衔枚疾进”:青岛将与深圳的企业家一起,共同建设“深圳企业家青岛高新产业园”,充分发挥深圳企业整合世界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优势,给青岛设计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园区的管理,采取“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园区内的事务,由公司来运营,管委会负责对园区服务。同时,还将探索建立一种机制,对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邀请他们参加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经济工作会议,给他们专门设置发文“户头”,实现企业家的声音能够直达市委、市政府决策层……
这些都将为有意愿来青投资发展的深圳企业,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促进合作更加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