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为日喀则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2019-06-30 10:53: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座谈会上强调:“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016年,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进驻日喀则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方略,在教育、医疗、扶贫、文化旅游、人才、技术等领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研究和交流合作,努力把对口支援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为展现三年来山东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取得的成绩,推动援藏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天起本报分两期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6月的青藏高原万物葳蕤。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的一座座温室大棚里,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果蔬争相成熟上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1998年,这里是山东援藏干部把高效温室蔬菜引入高原的第一站。

  72岁的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感慨,“以前我们只吃糌粑、牛羊肉。现在,村民不仅吃上了自家种的菜,还靠种菜脱了贫致了富。”

  2011年,彭仓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成为白朗县第一个靠种菜致富的“万元村”。如今,从彭仓村发芽的蔬菜产业已经遍布整个白朗县。20载砥砺奋进,白朗蔬菜产业在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2018年10月,白朗正式脱贫摘帽。种菜让白朗人告别了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山东援藏干部2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生动注脚。

  深耕产业援藏

  ——受援地“造血”能力增强

  宗吉,土生土长的白朗人。

  与很多当地妇女一样,带孩子、种地是她的主要工作。种地是全家的唯一收入来源。之前,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仅有一万元钱。

  2018年,宗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初见宗吉,她正在白朗县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的一个西瓜大棚里修剪西瓜秧。“你看这个西瓜秧,上面长了四个西瓜,再长太多就要摘掉。叉子太多,西瓜营养跟不上。”宗吉说起话来有些腼腆,但讲起西瓜管理却很认真。

  一年前,宗吉刚到蔬菜生产基地时,从未见过西瓜秧长什么样,更不知道该怎么管理。

  “我们从吊蔓开始,一点点教,藏族同胞有些不识字,10天到半个月才能把整个工作流程学下来。”中农圣域蔬菜产业集团技术员张振华目前带了20多个工人,其中有15个藏族工人,5个内地工人。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从内地带过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他们。我们走了以后,让他们自己能管理,自己能把菜种出来。”张振华说。

  现在,宗吉已经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工人。她的丈夫也在蔬菜基地打工,每人每月能拿5000元工资,一年两口子就能挣12万元。宗吉说:“在自己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比出去打工强太多了。”

  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山东援藏的鲜明特色。山东第八批援藏工作组进驻日喀则以来,三年时间共投入援藏资金11.1亿元,其中3.2亿元用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实施了105个重点项目,先后打造了光伏农业、蔬菜大棚、生态林业、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一大批援藏品牌产业亮点。

  做好民生援藏

  ——群众需求在哪工作重心就在哪

  南木林县卡孜乡完小学地处偏远,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为了方便教学,老师都要住在学校。

  “原来,学校有教职工40人,教职工宿舍只有22间,而且都是一间间低矮的平房,没有厨房,也没有独立卫生间。”校长尼玛旦增表示,教师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师资的流失。

  藏语老师普布普尺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带独立卫生间的房子。2018年10月,普布普尺如愿搬进了潍坊援藏工作组援建的教职工宿舍。

  一座崭新的教职工宿舍楼,十八套教职工宿舍,“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户型,每个宿舍有独立卫生间,干净敞亮。“生活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非常感谢山东援藏干部,以后会更加安心地教书教学。”普布普尺表示。

  不仅如此,卡孜乡完小学冬天只能靠烧牛粪取暖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由援藏工作组援建的取暖设备已经在南木林县多所学校投入使用。

  民生连着民心。第八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冯继康说:“当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援藏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就应当用在哪里。”

  补上教育这个“短板”,摘掉缺医少药的“帽子”,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截至2018年底,山东在民生领域投入资金79080万元,实施项目96个。脱贫攻坚方面投入资金78053万元,实施项目92个,实现脱贫人口29407人,累计受益群众10万余户。

  架起连心桥梁

  ——鲁藏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珠峰人才”称号、享受政府津贴……获得这些荣誉的是一位地道的山东农民,他被日喀则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老张。

  “他徒弟太多了,估计日喀则种菜的,多数是他的徒弟。”认识老张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一个山东人能在高原待19年,谁都把他当自己人。

  老张名叫张际明,来自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2000年,老张跟着援藏工作组以技术员的身份来到西藏培训当地农民,见证了白朗蔬菜产业的发展。

  从发展特色农业到规模化、现代化绿色农业,从传统种养到发展特色旅游,山东援藏在与受援地不断互动中,对口援建的质量在提升,内容在丰富,领域在拓宽,为受援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5月18日,西藏南木林高原海棠节在南木林县米如村开幕,这是南木林县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除去中国曲艺家协会以及南木林特色文艺表演之外,潍坊风筝也飞上雪域高原。

  “以举办高原海棠节为契机,把内地企业请进来,吸引外商投资,助力脱贫攻坚,促进鲁藏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潍坊市援藏干部李晓华说。

  文化、旅游、教育、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化鲁藏人民间的友谊。珠峰文化旅游节,“吉祥日喀则”专场演出、珠峰风情博览会、“西藏文化齐鲁行”“藏汉情齐鲁行”等系列活动的举办,神秘西藏走进山东,山东游客了解西藏,文化交流让鲁藏人民更加熟悉。

  日喀则政府代表团赴山东开展招商引资系列推介活动,山东企业家赴日喀则考察洽谈合作,两地之间经济和合作越发密切。如今,通过援藏干部牵线,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愿意投资日喀则,扎根日喀则。(新锐大众)

责任编辑:张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