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新“风口”,山东海洋强省迎来自贸机遇

2019-08-30 09:23: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风从海上来。这是开放之风、活力之风、希望之风、发展之风。随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建立,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风好正扬帆,蔚蓝展作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突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将依托山东特色海洋资源,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发展机制,进一步强化在海洋科技合作、航运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推进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放大海洋特色产业优势:发力海工装备产业,推进“蓝色药库”开发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2018年年底,凭借“蓝鲸1号”,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获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短短10余年,中集来福士悄然跻身世界海工装备的高端领域。

  看到《总体方案》对进一步推动海工装备发展作出部署,明确将推进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及重大研发、试验验证平台和智慧码头建设,发展涉海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等产业,中集来福士党委书记、CEO兼总裁王建中备受鼓舞。他表示,这些政策将有力促进山东海工产业前端研发设计突破,形成整体方案解决能力,同时填补空白,提升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创新新产品、新业态,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还将实现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助力山东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策源地。

  正在引领海洋渔业变革新浪潮的山东,将迎来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助力。根据《总体方案》,自贸试验区将简化、优化海洋生物种质资源进口许可程序,支持探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快优质水产苗种的检疫准入。“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可有效提高相关产品的通关效率。将进境海洋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工作向前延伸,提前指导企业建立合规的隔离检疫设施,对发展优良海洋种质资源利用产业,做大做强特色渔业品牌,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发挥重要作用。”济南海关综合业务处副调研员蒋洪表示。

  《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东北亚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通过发挥自贸试验区区位优势和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传统优势,推动自贸区试验深度融入东北亚水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培育水产品加工及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

  充满未知的海洋,满蕴着生命的希望。“这对于‘蓝色药库’的发展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契机。”一直致力于“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表示。据悉,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框架下,我省将整合省市资源共同推进“蓝色药库”开发,在项目支持、研发资助、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7月底,一款由管华诗团队参与联合研制的海藻苏打水正式上市,填补了我国海洋大健康饮品市场空白。据管华诗介绍,目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正在构建以“‘智能+’海洋药物开发关键技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体系,有望大大提高海洋药物开发的速度与效率。在此基础上,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重要平台载体,汇聚国内外创新力量,将持续扩大“蓝色药库”开发规模,真正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崛起,努力成为国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引擎。

  提升海洋国际合作水平:编织蓝色伙伴关系网,共建海洋科研机构

  以“交流互鉴,开放融通”为主题的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即将于9月4日至6日在青岛举行,目前,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自2016年平台建设启动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年度论坛,共吸引了来自世界范围内53个国家和地区的820余位嘉宾及近千家企业参加,推动东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投资与科技、互联互通共识、人文合作交流、商品展示推广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积极反响。

  自贸试验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而永久落户青岛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总体方案》明确,要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作用,区内区外联动,深化开放合作。

  “我们将通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项目建设,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网络,促进东亚国家海洋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区内区外联动作用,全力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海波表示。

  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中,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将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同上合国家海洋合作提供极大便利,有利于吸引国外海洋科研机构在我国境内设立科研中心,提升双方合作水平。”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载毅表示。未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在世界范围内,联合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海洋协同创新研究,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推动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科学是全球关注的新发展领域,其“大科学”的属性,天然存在更多合作、交流的需求。山东海洋科研力量占全国近半壁江山,自贸试验区的获批建设无疑将为山东海洋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依据《总体方案》,山东将支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企业与国内外机构共建海洋实验室和海洋研究中心,支持国际海洋组织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等。

  事实上,山东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据悉,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合作建成“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合作建成“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积极推进建设“中俄北极研究中心”等。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先后举办两届“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海洋虽然把大陆分开了,其实也是把大陆连接在一起。”中科院海洋所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李艳伟说,自贸试验区获批后,科研院所开展国际合作将更加便利,海洋所也将把“一带一路”、西太平洋作为未来合作重点大力推进。

  促进航运服务提质增效: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航运大数据平台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航运物流行业的提质增效至为关键。

  去年10月,“齐鲁号”欧亚班列首发,我省成功实现全省欧亚班列资源整合,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力争年内开行往返500列”的任务目标。依据《总体方案》,我省将深化“齐鲁号”欧亚班列省市两级统筹,统一省市两级运营主体,由省平台公司统一承接省市两级补助政策、统一运输组织、统一市场营销。作为“齐鲁号”欧亚班列的省级统筹方,山东高速物流集团副总经理刘颖表示,此举可有效整合运输资源和市场资源,提高了班列运营的质量和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和影响力。据悉,今年4月,烟台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两级统筹,仅用3个月,烟台便实现了中亚、中欧(包括中俄)、东南亚方向的全方位运营线路布局,成为全省唯一具备全线路运营的城市。统筹后,烟台开行数量月均增幅达150%。

  《总体方案》提出,完善山东省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构建东连日韩、西接欧亚国际物流大通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高速物流集团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铁路物流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在韩国设立营销中心、与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强化境外服务,提升全程物流服务能力。下一步,还计划在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地设立海外办事处,进一步提升“齐鲁号”的品牌影响力,有效组织回程货源,提高回程比例。

  “体验很棒!完全自助式,流畅、高效。”近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负责集港的徐师傅发现,这座越来越“聪明”的码头又有了新突破:新研发的机器视觉集卡防吊起系统在全球自动化码头中,首次实现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即可实现自动识别和处理。

  乘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东风,山东智慧码头建设将进一步提速。近年来,融合了物联网、智能控制、信息管理、通信导航、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发展迅猛,成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自2017年5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码头新单机平均作业效率刷新世界纪录,最高达到43.23自然箱/小时。目前已开通航线16条,作业船舶1430艘次,作业箱量突破210万标准箱,船舶准班率保持100%,高效优质的服务得到诸多国际海运公司的一致点赞。

  数据就是价值。根据《总体方案》,作为港口资源大省,山东将努力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这将实现港航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港航转型升级。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建设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分两期完成。目前,一期项目已获批复,启动施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港口航运综合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航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港航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航运数据中心和标准规范体系。项目建成后对于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青岛乃至全国港航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碧涛拍岸,奋进潮起,以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为契机,一个崭新的“海上山东”正满帆前行!

  【新闻多一点】

  强化一流港口建设

  海洋大省打造对外开放新支点

  在山东省向海图强的蓝图中,港口是实现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面对国家批准设立山东自贸区的重大机遇,山东正以建设一流港口为依托,着力开辟对外合作海上大通道,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省港口一体化

  构建发展新格局

  山东是港口大省,2018年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超过16亿吨,但由于距离过近、缺乏统筹,山东各港口间存在分散发展、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今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揭牌,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开始构建。

  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山东将通过整合港口资源、打造智慧港口、建设绿色港口、完善集疏运体系、做强航运服务等组合拳,努力打造高效协同、智慧高端、绿色环保、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国际化强港。

  自动导引车来回穿梭、井然有序;无人驾驶的码头装卸设备,自动完成装卸生产全过程;全自动码头操作系统依据船舶信息,自动生成作业计划并下达指令……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无人”码头已经成为现实,作业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30%,节省人员70%。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江成介绍,山东将以“互联网+”为引擎,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一代先进技术,加快推进码头操作智能化、物流服务电商化、企业管理协同化、智力保障多元化,建设智慧港口,推动港口生产组织、物流服务、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全方位变革。

  高端服务为目标 多业配套促增值

  高层次的港口增值服务,也是山东港口发展的重要方向。山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航运金融保险、船舶和航运经纪、船舶交易等中高端航运服务业。

  面朝大海,山东港口群的背后依次是广袤的齐鲁大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亚欧大陆。以港口为支点,山东正积极寻求与全球共享动能转换新机遇。

  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41823.3亿元的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拥有为自贸区落户企业提供完善配套支持的强大能力。山东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位居全国前三位,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不仅产业门类齐全,山东在部分领域的家底更是独步全国。在近年越来越受全球重视的海洋领域,山东省拥有的院士人数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四成,位于青岛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全国“独此一家”……

  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对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19.1%,城市轨道车辆、智能消费设备、光电子器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0%、22.9%、20.7%、14.7%……

  海陆兼顾大通道 扩大开放谱新曲

  坚定不移建设一流的港口,是山东省站在新历史起点上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初印发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依托,开辟对外合作海上大通道。支持青岛、日照、烟台等港口,面向东北亚、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区,通过缔结友好港或姐妹港协议、组建港口联盟等形式,加强与沿线港口合作……

  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表示,将通过港口整合和业务链拓展融合,强化与港口腹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更多“无水港”。同时,以港口为枢纽,实现海上航线全球通、陆连八方,服务、辐射亚欧大陆桥纵深腹地。

  以港口为依托,山东正在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互联互通的大通道。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实现进出口9714.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快于全国5.3个百分点;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086家,增长5.1%;实际使用外资59.8亿美元,增长1.4%。

  拓展全面开放“大市场”,搭建中日韩合作“大平台”,开辟互联互惠“大通道”……一个中国北方的开放新高地正在隆起!

  (新华社济南8月29日电)

  【新闻多一点】

  19条政策措施助力山东向海图强

  建设东北亚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

  推进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及重大研发、试验验证平台和智慧码头建设,发展涉海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等产业。

  支持探索建设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快优质水产苗种的检疫准入。

  优化海洋生物种质及其生物制品进口许可程序,加强海洋生物种质和基因资源研究及产业应用。

  推进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蓝色药库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将海洋药物按规定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支持自贸试验区内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各类涉海金融服务。

  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作用,区内区外联动,深化开放合作。

  支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企业与国内外机构共建海洋实验室和海洋研究中心。

  支持国际海洋组织在山东省设立分支机构。

  搭建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开展全球海洋生物基因测序服务。

  支持涉海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

  探索依托现有交易场所依法依规开展船舶等航运要素交易。

  支持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试点开展国际范围船舶交易。

  支持设立国际中转集拼货物多功能集拼仓库。

  逐步开放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入级检验。

  支持开展外籍邮轮船舶维修业务。

  发挥港口功能优势,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完善山东省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

  加强自贸试验区与海港、空港联动,推进海陆空邮协同发展。(据新锐大众)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