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山东“尖刀班”
鲁网4月17日讯 在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个15名队员组成的“尖刀班”,他们奋战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柔弱护士,成了坚强战士。这个群体得到抗疫英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点赞。本报记者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对这个群体进行了采访。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我是尖刀班某某某”
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武汉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是最早打响这场全民抗“疫”之战的地方之一。在与死神较量的正面搏击中,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拖着身患“渐冻症”的病体,还要默默承受妻子也感染新冠肺炎的巨大打击。
来武汉,记者一直想见张定宇。
3月24日下午3时许,我终于见到了这位英雄。面对记者,张定宇没说自己,他说起了山东医疗队的“尖刀班”。他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手不够,每个病区的人都在喊缺人。“我们一个病区也就是十五六个护士,而管理的病人有三四十个。”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山东医疗队逆风而行,真正是雪中送炭。2月24日晚,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与金银潭医院取得联系,在了解到对方的人员需求后,医疗队连夜遴选出15名队员。
医疗队队长、临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凤伟说:“那天我去送队员的时候,觉得这些孩子们需要一股劲儿,我脱口就说了‘尖刀班’,在车上,他们就大喊着自报家门,我是尖刀班某某某,我是尖刀班某某某。这样,一下子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英雄张定宇引出了一个英雄的群体。金银潭医院的山东‘尖刀班’无愧于山东医疗队!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是新时代齐鲁儿女讲大局、讲奉献、敢担当精神的缩影。”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总领队、山东省援助武汉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左毅说。
这15个人,没辜负“尖刀班”命名。他们累计护理危重病人600余人次,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
“要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病魔的心脏!”
在金银潭医院的大门口,我见到了尖刀班的15个队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之前互不相识;在武汉却成了最亲密的战友。这是个青春方阵,70后1人,80后9人,90后5人。他们发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在家人面前,流露的永远是最淘气最软弱最不靠谱的那一面。其实我们都长大了。”
作为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支进驻武汉定点医院的团队,从连夜研究选人到组织起来并委以重任,这支15人的队伍组建起来还不到24个小时,就已经抵达“前线阵地”。
“考虑到金银潭医院以重症为主,所以抽调的队员全都是ICU最优秀的护理骨干。”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王芹说,医疗队经过专题研究,选出了这支由5名男队员和10名女队员组成的队伍。
2月25日下午1点半,“尖刀班”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发,一路上,张凤伟为即将站上一线岗位的队员们打气加油。他说:“要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病魔的心脏!”
这15人6名来自临沂市人民医院,9名来自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东营市胜利医院、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他们是:宋建伟、李升美、李秀萍、李向向、宋佳隽、李文智、吴涛涛、王顺静、钟婷婷、史小平、王建、侯雪飞、陈海强、杨晓宇、李涵。
“不要怕,有我们呢!”
2月25日14点20分,抵达金银潭医院之后,15名队员就在该院医生护士的指导下进行了进出感染病房、班次安排、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的学习,并对该医院具体救治情况进行了了解。
“在到达武汉之后,我们就一直在进行着安全防护训练。”“尖刀班”班长宋建伟说,连日来,她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一边反复练习安全防护措施,一边指导队员进行训练。
2000年,宋建伟开始从事神经外科ICU护理工作,至今已有20年时间,ICU危重病人护理对她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宋建伟说,在ICU工作是自己的老本行,每一个流程对她来说都非常熟悉。
金银潭医院曾是武汉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一家医院,由于ICU重症病区的病人比较多,护士配置相对比较紧张。
1996年出生的李涵尽管是15人中年纪最小的,性格沉稳的他对即将面对的工作表现得很平静。李涵说,到达金银潭医院之后,感觉医院很有序,自己的担心也消除了不少。“有的年轻护士有些紧张了,我就说,不要怕,有我们呢!”
“尖刀班”所在的两个病区是金银潭医院危重病人最集中的地方,初到科室,病人的病情之危重出乎他们的想象:共24个病人,14个病危,10个病重,上了第一个班后,他们就感受到了面临的巨大挑战。陌生的环境、各种不同型号的仪器设备、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还有全副“武装”的压抑。
宋建伟说:“能看出来,有的年轻护士有些紧张了,我就和李秀萍护士长、东营的领队王顺静护士长给他们加油打气,每有进舱的队友,我们三个必须有一个看着他们穿好防护服,不遗漏每一个细节。对于不同型号的仪器,会把相关操作流程,发到微信群里,同时将工作流程和相关的职责整理后发到微信群,大家共同学习,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业务。”
队员都挺棒,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的节奏。
李秀萍护士长,是队员的知心大姐姐,每有队员思想波动的时候,她总会说得他们满怀信心;李升美作为带组组长,不光是技术担当,还是他们的贴心大姐,她和李向向护理的病人最多;自己忙完了,都要去帮其他队员;李涵和宋佳隽两位小队员也毫不示弱,虽然是男护士,可护理病人既细致入微,又是力量担当。
宋建伟也不是“铁人”。她说:“虽然已经报名参加抗疫一线两次,自己也已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那天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还是着实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利用仅仅半天的时间交接工作、开会、打包准备,都晚上11点了,听话的儿子一直陪着我准备东西,我让他回去睡觉,他摇头……”宋建伟说到这里,眼含泪水。
一路小跑,从早上6:30到晚上7:30
ﻪ “尖刀班”副班长王顺静,是东营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她谈了“尖刀班”的快节奏。她上的最多的是外围治疗班,虽说多数都是普通科室的常规工作,但这里的工作量很大,按药名批量完成加药,打开的安瓿(药品玻璃小瓶)算下来也有个几千支,护理单、小治疗需要全部按频次转抄。
王顺静说:“上午一刻也不停,配完常规治疗药也要11点多了,接着处理当日的临时医嘱、临时用药。每天下午核对医嘱、手工转抄治疗单的工作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对落实护理查对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疗班,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中间需要在医院进餐,必须缩短进餐时间,降低暴露的风险,所以每一顿饭都在抢着吃饭。午饭后,每逢队友上13点的班,我都会主动帮助他们穿脱防护服,看他们防护做到位了,才安心去休息。”
在金银潭医院,外围班不仅仅是加药。核对血液制品,配置皮试、执行所有医嘱、传送舱内所有需要的物品、药品,交班报告的书写等都是由外围班来完成的。舱内一个班5小时,外围8小时,加班是常有的事,一天下来,并不轻松。
1989年出生的王建,来武汉前,剪短了一头长发,显得干脆利索。她第一个班次是治疗班——配药。“我从早上6:30出发,回到驻地已是晚上7:30左右,在医院一直就是小跑的节奏。我在护理岗位上工作近十个年头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节奏。在治疗室,我瞪大了眼睛看着瓶签上药品的剂量与治疗单核对,顾不得看时间,顾不得喝水上厕所,我们必须保证让患者按时用上所需的药物,我已经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工作。”
“说星星亮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你的眼睛”
记者看过医疗队队员于友祥发的一则日记,这则日记看得我泪眼模糊。
队员杨晓宇来自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1993年出生的她已经有着5年扎实的重症护理经验。2月29日是杨晓宇的夜班,因人员班次临时调整,当晚全队只她一人值夜班,这就意味着凌晨1点当她走出隔离病房的时候,需要独自一人乘班车返回驻地。而返回驻地大约需要四十分钟。
时至晚上11点半,李秀萍护士长给于友祥打来了电话:“小于,我看你明天不上班,能跟我一起去金银潭接杨晓宇吗?”等小于走出房间,宋建伟护士长也赶了过来。小于知道,她们两位每天凌晨六点半就往医院赶,几乎都是晚上八九点才回到驻地。当他们三人来到宾馆一楼大厅,第十二批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王芹已在门前等候,知晓两位护士长的来意,王芹力劝她们回去,因为第二天还有更重的任务等着呢。
于友祥在日记中是这样记录的:“3月1日 0:00 静静等候的通勤车,为我们迎来了三月的第一天,在武汉还有许多像公交师傅一样为了医疗队工作默默付出的人。
“临近发车,我随王芹登上班车,一眼望见不知何时已坐在车上的张凤伟队长,我们的到来惊醒了他片刻的小憩,‘来那么多人干什么,小于你下去!’张凤伟队长的话跟平时一样严肃,却让人感觉那么可爱,我说明天不上班,之后赶紧随着王芹坐下了。
“3月1日 0:20 临近发车,张凤伟队长的出现让人意外又温暖,也很心酸,23:25的时候,他还在工作群里部署工作。
“班车启动,窗外夜色微冷,灯火阑珊的城市,比白天更宁静,疾驰在相距20公里外武汉金银潭医院的路上,张凤伟队长一路就这样严肃沉默,他可能还在思考着后续的工作,亦或是对小队员的担心……
“3月1日 1:02 班车到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午夜时分,这里的灯光显得那样耀眼,我感觉整座医院就是一辆疾驰的大救护车。
“1:05ﻪ 王芹说:‘除去交接班、脱防护服的时间,我估计杨晓宇应该在1:20之后才能出来,我给她打了一遍电话,手机关机。 “1:28 ﻪ湖南医疗队的同班次队员走出了金银潭医院大门,看到湖南省队的队员陆续下班,我能看出来王芹的目光变得焦急了许多,因为多次电话还是没有联系到杨晓宇,她不敢放过医院门口出现的每一个身影。……
“1:50 我看到一个姑娘飞奔向王芹,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王队,我一眼就看到您熟悉的队服了,我就知道有人来接我了,感谢您,一看到您我就一点不害怕了,像找到家了一样。’这一刻,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1:53ﻪ ﻪ班车启动,夜是如此的静谧与安详,‘说星星亮的人,是因为没有见过你的眼睛’,这里每一双眼睛都是那么的明亮、澄澈。突然觉得这一路对我来说,像是看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有着家一样的温暖,有守候,有倾诉,有聆听,有陪伴,有世间所有的美好。”
我几乎是原汁原味地把于友祥的日记搬过来了,唯有真实最动人。这也正是“尖刀班”之所以为“尖刀班”的秘密。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队友之间抱团前行,而整体就是力量。
“按,按,按,我要继续按压”
医疗队领队贾青顺说:“‘尖刀班’的李升美有故事,你采访采访她。”
3月5日下午一点左右,李升美正在交接班,听到队友大声呼叫,35床心跳停止,来不及思考,她用最快的速度跑到35床边。这时接班的其他省份队员正在进行心肺复苏,此时病人的心跳还未恢复,做医生护士的都知道心肺复苏既要有技术也要有体力,对于穿着好几层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来说更是不小的挑战。
队友早已很疲惫,时间就是生命,李升美过来后接替同事继续实施心肺复苏术,其他同事遵医嘱继续给予肾上腺素1mg三分钟静推一次,可是心电监护仪上病人自主的心电波形仍然没有出现。时间越长病人复苏成功的概率就越小。此时心脏按压已经做了很多组,时间也已经超过了一刻钟。4~6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是被什么紧紧揪着。是继续还是放弃抢救?
作为神经外科ICU的一位老护士,这也是她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有可能面临的选择题。坚持住!坚持住!她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喊着,按,按,按,我要继续按压。
“有了,有了,心电监护仪上病人有了自主的心电波,大动脉也有了波动。”
汗水还是泪水?护目镜已经完全看不清。李升美也早已累得瘫倒在了座椅上。
昨天护士,今天战士
来自东营的吴涛涛,是85后男护士,从没给别人理过发,也没给别人剪过指甲,但就在金银潭医院他都做了。
他对记者说:“因为监护室里面的患者住院周期都太长,有个老人指甲很长,非常不舒服。我就用病房里面的剪刀,小心翼翼给他修剪指甲。老人很是开心。有个老人胡子太长了,我们找来刮胡刀给老人刮。刮完胡子,老人说,住进来以后,头发胡子一把抓了,等出去了就理个光头。我一看刮胡刀上面有理发的工具,就为老人理起发来,理得很简单,但是老人一个劲儿夸奖,我们都笑了。”
吴涛涛还及时发现一例有误吸风险的患者,及时处理,避免了误吸的发生。
那是3月9日深夜,他值夜里23点到凌晨四点的班。当时吴涛涛正在给18床倒完尿袋中的尿液,起身准备消毒记录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17床上的病人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由于这个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一直靠胃管持续滴注肠内营养液来供应能量。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好,很有可能发生了呕吐,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会发生误吸!
吴涛涛立马大声叫人,同时迅速地到床边关闭胃管,将老人的口罩摘下,一只手扶住老人的头部,另一只手迅速拉过床旁的吸引管道,将老人嘴里和鼻腔里的呕吐物吸除干净,然后和其他赶来帮忙的同事,调整患者卧位,妥善安置好病人。做这一切,稍有不慎,极容易被感染。
90后小伙李文智负责后勤保障,这个活事无巨细,但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在总结中谈到了“6S精益管理”:这个概念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6S就是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25岁的陈海强是“尖刀班”的队员之一,临别时发表感言:“在去武汉金银潭工作的这些天里,从开始一个人的孤单到团队的亲密无间,从重重防护服下的窒息感到戴着四层手套熟练自如地应对操作,从窗外的料峭寒意到春暖花开……”还没讲完,他就哽咽了。
人还是那个人,但换了一个地方,换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就正气浩然,就大义凛然,就成了英雄。
诗人孔德平先生写了一首短诗《勇士》:
最危险的时候
一个弱不禁风的人
加入逆风而上的队伍
昨天护士
今天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