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守望麦田新姿态 种粮大户“潮”一把
编者按: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蔬菜、水产、肉禽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及蔬菜、水产出口量居我国前列。当前,全省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山东省粮食、蔬菜等作物的种植情况如何?农产品销售是否顺畅?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一线,走农户、访企业、问农事。
鲁网5月8日讯 “日前,部分周边省份出现了小麦条锈病,请大家做好管理和防范。”近日,“兖州种粮大户联盟”微信群里发布了这样一条农事提醒。收到信息后,种粮大户马兆文立马赶到田间查看并预约了群里的“飞防”服务,第二天在480亩麦田里播洒农药。从接到信息到完成作业,只用了一天半时间。
连日来记者在济宁市兖州区采访,发现粮食生产方式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特别是746名种粮大户组成的合作联盟,可以改变许多人对农业生产的固有印象。
种粮大户被冠以“最潮”名头
在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有一位被称为“最潮农夫”的种粮大户——陈继军。之所以被冠以“最潮”的名头,是因为别家小麦田畦还是2米宽时他家的却有2.7米,当周围人把田畦也拉到2.7米时,陈继军又开始作4.8米的试验了。
“前面那片长势比较好的麦田是我家的,有270亩,现在已完成了追肥和除草工作。”五一节前,在一畦畦翠绿的麦地里,陈继军指着一片明显宽出常规的畦子告诉记者,他正在济宁红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指导下进行“双宽”种植技术升级试验,从目前的状况看,小麦长势良好,亩产有望增加200斤左右。
兖州区是省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受苗木种植、村庄搬迁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如何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成了当务之急。
面对这一问题,种粮大户联盟里的三家种子公司站了出来,纷纷开展农技和良种试验,在陈继军的麦田里进行的4.8米田畦加宽试验就是其中之一。“加宽田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减少田埂的土地占用、提升土地利用率;二是改直线播种为菱形播种,减少缺苗断垄造成的倒伏、减产。”陈继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试验效果,种子公司还把服务站设在了自家田旁,技术员天天到地头上班。
农业服务周全了,种植户的市场嗅觉也更灵敏。如今,兖州区1/3种粮大户参与良种繁育,繁育田面积达到12万亩,预计每百亩可增收一万元。
精准服务让大户放手“尝鲜”
“五一”假期,位于大南铺村的向阳花农场一早迎来城里的小客人。他们跟着父母,手拿小桶小铲,穿过油菜花装点的小路,到自家包的“一分地菜园”里挖韭菜、种大葱,一玩就是大半天。
“大田种植基本用不着自家人了。就拿我家这480多亩玉米和小麦来说吧,耕、种、管理、收获、销售,全流程委托给了农业服务公司。”提起在自家大田旁开出60亩地做家庭农场的初衷,马兆文直言,机械代人把她从大田管理中解放了出来,现在完全有精力和时间去尝试一些新颖的土地运作方式。
虽然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成本并不低,但更注重效率的种粮大户依旧愿意选择更省心省力的种植方式。“除去购买各种服务的开支,每亩小麦的收益也就在200多元,只是因为种植面积大、收购价稳定,才能保证一年下来的收入。”马兆文告诉记者,为让大户们觉得钱花得值,服务提供方也在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度。
过去,麦收环节一直存在着一笔隐形支出,那就是麦子从地里到晾晒场,再从晾晒场到收购站间的小型车辆中转费用。为帮种植户把这笔“冤枉钱”省下来,济宁润鸿农业服务公司把卸粮筒改成了高炮式设计,收割机里的粮食直接打到大货车上入仓。像这样有针对性的改造,在兖州的农业服务企业里比比皆是,而这类细节改进的思路,大都源自种粮大户联盟内部的日常交流。
精准服务让过去觉得复杂的春耕小麦抽穗养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变得信手拈来。去年10月起,兖州区在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择优确定1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小麦双宽播种、玉米单粒精播,小麦和玉米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治等四项作业内容,区财政每亩补贴100元,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打通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越做越精,有了空闲的种粮大户开始寻求其他的经营门路。记者在马兆文的家庭农场里看到,七八个整齐排列的大棚里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近10个品种的哈密瓜、甜瓜已经挂果。棚外的土地被分割成小块,通过和城市社区合作,进行“一分地菜园”委托种植,再加上她开设的农事体验小课堂,60多亩地的收益直逼400多亩大田。
优质小麦有了“全程产业链”
记者走进新兖镇牛屯村李爱双家的小院,一进门就看到“绿色健康,源自基地,绿色种植”的标语,这是一处小型食品加工厂——济宁菜到家食品有限公司。
“刚接到一笔来自上海的精选高筋粉订单,快递公司马上就来取货。”公司经理李爱双一边忙着装货,一边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石磨面粉用的小麦都是自家种的,现已注册“Q7一等”商标,并通过微信、微店、微商城等销往全国各地。
2014年9月,原本经营饭店的李爱双以每亩1000元租金在牛屯村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后来,在一次考察过程中接触到了石磨面粉加工技术,李爱双萌生了改种优质小麦、延伸加工链的念头。
说干就干,以7000元价格定制第一台半自动石磨机,把石磨面粉加工成馒头、煎饼和面条……李爱双家的优质小麦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链”。
“客户是追求食品品质的人群。单是2元钱一个的手工馒头,营业额一天就能破万元。”李爱双给记者看了一份价格表:石磨特精粉10斤198元,石磨一级粉10斤138元,石磨全麸粉10斤108元……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种出的优质小麦,从过去“进仓库”变成了现在的“进车间”,附加值噌噌地往上蹿。
“充分对接市场、拉伸产业链是提升粮食作物附加值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在积极引导这种转变。”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冲表示,兖州正和种粮大户联盟展开密切合作。以面粉加工链条为例,兖州今春在漕河、小孟、颜店、新驿等镇街建设了15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进行品种更新、技术改善,依托兖州良好的自然条件,打造优质小麦品牌,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孟一 张美荣 乔存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