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岛推进立体生态保护修复 吃上“生态饭”

2020-07-01 09:27: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图为长岛海边美景。(□张吉华供图)

  鲁网7月1日讯 山东长岛近年来的变迁,是海洋强省建设的生动缩影。长岛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旅游度假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蓝色生态之岛、休闲宜居之岛、军民融合之岛,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解析长岛相关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今天有7个游客预订了房间,明天还有10个。我们提前准备了各种海鲜,迎接端午小长假的到来。”6月23日,记者见到肖树全时,他刚通过电话接了几个订单,“7月,等学生放了暑假,是一年长岛旅游最热闹的时间。”

  肖树全是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人。2007年,肖树全开始从事海参育保苗工作,在村北建了3个育保苗大棚。全村100多户村民,90户都从事育保苗工作,村南村北两三百个大棚沿海连成一片,蔚为大观。

  “每天早上3点起床,给海参幼苗换水、喂食,一直忙到上午10点。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提起育保苗的日子,肖树全感慨颇多。“辛苦不说,海参苗的价格也如同过山车。2011年的时候,一斤苗卖到130元;2017年,却只卖到40元。有一年,年底一算账,还赔进去5万元。”

  密密麻麻的育保苗大棚,对海洋生态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几百个大棚,每天都要换水,废水直接排入近海。冬天水温低,抽上来的海水先要烧煤加热,岸线上根根烟囱冒着黑烟。

  2017年7月1日,长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将“山水林海城”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纵深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拆除育保苗厂、推进岸线整治修复提上重要日程。

  “2017年底,街道和村干部到家里来做工作,动员拆除育保苗厂。”肖树全响应号召带头签了协议,并于2018年3月拆除了大棚。拿到补偿后,他买了一套村里统一盖的民宿。“一共10个房间,我们请人按照海洋风进行了装修。”

  2019年“五一”小长假,肖树全的渔家民宿正式营业,第一年就实现纯收入30万元。“现在每年只需要从‘五一’忙到‘十一’,半年时间收入就赶上以前全年。剩下的时候可以出去走走,也有时间陪孩子了。”肖树全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从肖树全民宿3楼的天台向东北看,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坡,在两年前还是一片犬牙交错的大棚。长岛已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0%;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26万亩。

  从天台向西北看,是峰山、大黄山,以前能看到一排风力发电机。山上纵横南北的一条消防路,以前被岛民称为“风机路”。长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举拆除了80台风力发电机。“这里以前立着一台风机,拆除后进行了覆土、绿化,栽植刺槐、金叶榆、樱花等。”在“风机路”上一台风机旧址,已完全看不出原来的基座。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冯金鑫告诉记者,一台风机的基座有五六百平方米,80多台风机有6万多平方米,全部进行了修复,栽种了80000多棵树。

  3年来,长岛全部完成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全面实施,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全域新能源旅游公交体系,全域禁放烟花爆竹,集中供暖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实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通过持续不间断生态治理修复,多年未见的大叶藻、鼠尾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多于往年,据统计长岛境内发现的鸟类已占全国鸟类种类的24.2%。

  6月11日,“长渔1号”深远海智能化大网箱平台到达长岛南隍城乡指定海域进行安装。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介绍说,这是全国首座5G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上配备有自动投饵机、水下检测等智能设备。待平台安装调试完成,搭载网箱养鲈鱼,预计两年能收获成鱼10万斤,养殖效益大幅提升。

  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也让长岛的产业更加绿色生态,渔业“游”向深远海。通过建立牧场企业+渔户合作模式,实现了大网箱带动小网箱接力养殖、共同致富的产业模式。目前,累计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建成3种类型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下水国内首座5G“一拖六”深远海智能网箱、国内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网箱、省内首座半潜式深水智能网箱,引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从春龙 葛彬 聂英杰 张子良)(完)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