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锐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体推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仓廪实,天下安。
山东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达2569.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河北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达1453.9万吨……连日来,全国各地夏粮丰收消息不断传来。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部分主产省出现打破全国或当地冬小麦单产记录的高产田块,为实现“六保”和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今年夏粮丰收实属不易,这是在克服秋冬种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频发、条锈病重发,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的。“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科技则是克服种种困难、确保夏粮丰收的“硬核”支撑。在山东,34个粮食主产县(市、区)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山农糯麦1号”创全国特色营养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济麦44”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山农28”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放眼神州大地,从高空的卫星、低空的无人机到地面的各种现代农业数据传感器,越来越智能的新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传统农业中。端牢中国饭碗,出路在科技。加快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我们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正所谓“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夏粮丰收,与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有着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多年来,我们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稳住了粮食安全的基本盘。没有不断优化的耕地为支撑,“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就将无从谈起。端牢中国饭碗,必须严守耕地“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正所谓“藏粮于地”。
端牢中国饭碗,“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是一个有机整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国确保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新途径。讲“藏粮于地”,就要讲坚守耕地红线,讲守住亿万中国人口粮底线;讲“藏粮于技”,就要讲农业科技“金扁担”,讲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区别在于“地”与“技”,而“地”与“技”不是割裂的,“地”与“技”共同指向是“粮”,无论“地”还是“技”,都是为了粮食安全,为了中国人的口粮与饭碗。“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吃饭问题绝非小事,“地”与“技”问题至关重要,“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在广袤田野上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地见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算起来,我们挥别粮票的历史也不过20多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端牢中国饭碗,就要更加重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