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产业产值占全国海洋总产值近20% 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鲁网9月8日讯(记者 张佳伟) 近年来,我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十大行动”,推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记者今天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山东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3个超过4亿吨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唯一综合试点省份,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共集中实施重点项目276个,在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海洋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方面进行了重点培育。精心组织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每年遴选10名高端人才,领衔研发重大产业项目。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梁文跃介绍,2019年,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新认定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14家,总数达到32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44处、占全国的40%。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
发展动力引擎更加强劲
梁文跃介绍,目前山东拥有省级以上涉海科研院所55家,海洋领域驻鲁两院院士22名,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236个,其中国家级46个。2019年新认定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63家,总数达到107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我省海洋领域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十三五”以来,我省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实施了“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
加快资源整合步伐
港口建设成效持续显现
自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后,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集团完成整合,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元。2019年,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实现10.8%和9.7%的增长,居全国领先地位,权属青岛港集团、日照港集团、烟台港集团吞吐量分别突破6亿吨、4亿吨和3亿吨,渤海湾港口集团实现省港口集团组建以来吞吐量最高增幅26%。
今年1-8月,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50万标箱,同比增长4.9%和3.5%,在疫情冲击形势下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双增长”。其中,烟台港40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行,成为全国第5个能够停靠40万吨级巨轮的港口;智慧绿色港口建设进展显著;青岛港“云港通”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日照港获得国家首批“四星级绿色港口”荣誉称号,青岛港获得国家“绿色港口”和“2019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环境重现滩净湾美
去年,山东印发实施了《山东省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全面实行湾长制,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湾长组织体系。同时率先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233个,建设各类海洋保护区40个。在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整治方面,累计修复岸线247公里、海域2300多公顷,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7.6万亩,截止目前,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9%以上。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青岛、威海、日照市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占全国数量的30%,日照市“退煤还滩”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广,东营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加快陆海双向开放
对外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梁文跃在会上介绍,近年我省成功举办了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中日海洋经济对接交流洽谈会等重大活动,有力展示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拓展了海洋对外合作空间。据了解,我省创新设立的“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成为山东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风向标。在港口分布上,累计布局中西部地区内陆港37个,开通中欧过境班列9条、集装箱航线28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约190条,国际友好港口达到36个,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全国北方地区第一位。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海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山东启动了《山东省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累计发布海洋领域地方标准233项,加快推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建设。组织开展了市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市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积极探索实行“联检共管”,努力破解海洋多功能平台管理检验难题。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陆续出台了海岸带保护利用条例,海岸带保护利用加快步入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