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脱贫攻坚“山东答卷”

2020-10-17 08:0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交出脱贫攻坚“山东答卷”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两万个 ◆建立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

  金秋时节,齐鲁大地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得正响。

  “今年初,一场疫情突然袭来,山东全力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全面排查精准帮扶因疫、因病、因灾、因意外可能返贫致贫人口,我们有决心和信心交出一份优异的脱贫攻坚‘山东答卷’。”山东省扶贫开发办主任崔建海说。

  换个天地,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

  10月13日清晨,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社区下起了一阵绵绵秋雨,但原王庄村村民刘春明的心里暖暖的。

  以前的老宅子,一个小院5间房,挤满全家11口人,门前还有一处因取土筑台留下的3米深坑——在黄河滩区生活了半辈子的刘春明,饱受黄泛之苦,所以在村台搬迁当天,他第一个搬进了新家。“新家水电气暖一应俱全,二层小别墅还带院子,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

  而此时,济南市历城区西营街道积米峪村,76岁的尹朝莲大娘正准备到社区前的广场散步。“以前我不爱出门,村子在山上,路不好走,每次下大雨都要发洪水。”在尹朝莲的印象里,以前的积米峪村是个说不着媳妇的“光棍村”,随着易地扶贫政策的落地,尹朝莲和722名乡亲搬进了山下的新家,“我们老宅子的地已经流转出去种上了中药,每年能发4000元哩!”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2015年山东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集中安置点39个,11089户35709名饱受地理环境困扰的乡亲搬入了新家。同时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省累计有15.16万户贫困家庭搬离了危房。

  靶向治贫,一户一案做好脱贫“绣花功”

  扶贫要“造血”,产业是关键。国庆中秋假期刚过,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厚德广润服饰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贫困户张田英正忙着整理布料。

  双腿残疾,丈夫离世,孩子还在上小学,常年靠制作柳编维持生活的张田英曾是朱村最困难的几个贫困户之一。2016年,当地政府出资购置15台电动缝纫机,在村服装厂内建起扶贫车间,并专门为用不了缝纫机的张田英设了一个整理衣物的岗位。“我现在每天工资能有50元,加上其他帮扶政策早就脱贫了。”张田英笑着说。

  精准帮扶要关心当代,也要关心下一代。今年8月,刚被山东财经大学录取的庆云县常家镇贫困学子飞飞(化名)收到了县里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资助的6000元学费。母亲身体不好,大伯和二伯肢体残疾,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人。经过摸排得知情况后,庆云县启动“三帮一”帮扶机制,由县政协吴金霞、县一中刘晓莉和当地企业家朱广俊与飞飞结成对子,照顾飞飞的学习和生活。“我毕业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飞飞感激地说。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山东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6万个,年均带动贫困户42.2万户,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22.8万人次。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累计投入资金16.89亿元,69.72万名贫困学子因此获益。

  政策兜底,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要一鼓作气。2018年山东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此基础上山东深入巩固扶贫成果,2019年探索建立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即时发现,建立台账开展帮扶。

  今年6月,莒县店子集街道张家围子村的张洪根收到了街道为他办理的特困互助养老金,以后每个月他都可以领到500元的补助。55岁的他因一场脑梗瘫痪在床,与姐姐张洪群相依为命,虽然不属于贫困户,但存在因病致贫风险。2019年10月,当地政府将张洪根纳入即时帮扶范围,并为其购买了扶贫特惠保险,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再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了。”张洪群说。

  “目前,全省1.47万户3.42万名边缘户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全省没有发生因疫情或其他原因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的情况。”崔建海介绍,山东明确“十不进八不出”具体标准,每年组织各级扶贫干部,逐村逐户逐人采集贫困信息,做到应纳尽纳、动态管理,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人。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
新闻关键词:扶贫山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