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科技成果拍卖敲响“第一槌” 24项成果拍出11045万元!

2020-10-31 14: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31日讯(记者 王雅茜) 今天,山东省农科院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在济南举办。伴随着山东农业科技成果拍卖“第一槌”的敲响,本次拍卖的24项新成果新技术全部拍出,起拍价格5430.6万元,成交11045万元,溢价率103.38%。24项拍卖成果集中竞拍落地,拉开了山东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的序幕,也标志着科企融合赋能山东农业腾飞迈出了坚实步伐。

  本次拍卖的24项新成果新技术,山东省农科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记者了解到,参与本次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的竞拍企业共147家。其中省内138家,省外9家;国有企业33家;中外合资非涉农企业1家;民营企业106家,其中涉农91家,非涉农15家;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家;自然人1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首次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16年总书记再次强调,“科研和经济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农业成果转化一直是科技创新的热点、重点,也是难点和堵点。加快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此次科技成果拍卖活动既是山东省农业科技赋能农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也是打通农业科技迈向市场“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落地的新尝试。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一直在探索建立符合农业科技成果特点和转化规律的转化模式,畅通科技与产业的通道,转让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但也存在高质量成果供给不给力、供需信息收集不畅通、需求挖掘不深入、价值评价不精确、服务人员不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为解决这些问题,山东省农科院审时度势,制定出台了“1+7”政策办法,按下了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快进键”,首创建立省级农科院院所两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提出“四统一”转化思路,由专门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对全院成果转化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和部署,力求实现全院成果转化利益最大化;首创建设山东省第一支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经理人队伍,面向社会聘用一批职业化、专业化技术经理人,组建专职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科研人员腾出精力专心致志搞科研。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成果更快找到合适的“婆家”,经过精心筛选,结合全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成果成熟度,本次拍卖会遴选了山东省农科院所属13家单位的24项品种和技术,涵盖了作物、蔬菜、果树、疫苗、农机、农药等领域。其中,作物品种4项,果蔬品种7项,中草药品种1项,动物疫苗3项,专利技术及集成9项,部分成果居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型弱毒疫苗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竞拍结束,这些待字闺中的科技成果,将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服务我省农业发展。

  此次拍卖活动主要包括成果展示、成果竞拍两个环节。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对本次活动进行具体指导,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做为此次拍卖活动的主办方,目前,山东省农科院下属科研单位24个,分院18处,建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70个,研究领域涵盖粮经作物、果树、蔬菜等50多个学科,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力量较强、学科较为齐全、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省级农科院,成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和支撑黄淮海区域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现出一大批亟待转化的农业前沿科技成果,成为我省赋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本月28日,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暨北方种子交易中心在唐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将为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常态化通道。该平台建成后,将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行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由行业专家对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价值评估,并以价值评估为基数进行拍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次由科研单位既作为成果完成单位,又作为拍卖发起人的科技成果拍卖会,构筑技术+资本+企业创新机制,这在山东省是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表示,由科研单位主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行的拍卖活动,不仅开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河,也为农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探索了新的模式,标志着我省为涉农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2
新闻关键词:山东省农科院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