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脱贫攻坚看山东:家家住上小别墅 就业就在村里头 别墅村的“精准脱贫记”

2020-11-24 13:3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4日讯(记者 张佳伟)从昔日道路坑洼的偏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别墅村”。借助尼山圣境项目辐射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位于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的鲁源新村从过去一穷二白,到现在当地村民家家住上小别墅、就业就在村里头。把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后,这里将旅游打造成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实现了所有人口的稳定脱贫。

  

  “决胜2020——脱贫攻坚看山东”网络主题活动记者一行今天走进了鲁源新村。在采访中记者了解,鲁源新村原有贫困户37户56人,其中25户因病致贫、10户因残致贫、2户因缺技术致贫。通过低保、养老金、残疾人补贴、库区移民等各项政策性收入,以及通过公益岗安置、外出务工等方式,目前所有人口均已实现脱贫。其中2014年共有6户13人脱贫,2015年共有29户39人脱贫,2016年共有2户4人实现脱贫。

  

  搬迁住上了“小别墅”

  村里小伙不愁娶媳妇

  鲁源是千年古村,旧时称昌平乡。春秋时期孔子父亲叔梁纥在此任鲁国昌平陬邑大夫。《阙里文献考》记载:“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鲁源林。即《史记》所云昌平乡也。”近代名人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仍立于鲁源旧村。现在的鲁源新村分为东鲁、西鲁两个行政村。

  2018年,为了推进尼山圣境二期鲁源小镇项目建设,当地对东西鲁源村整体搬迁,并在尼山圣境游客中心北侧建设鲁源新村安置社区。2019年,该村实现整体搬迁和统一规划,建成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别墅村”,2800余人搬进了788套新房。

  一排排新颖别致两层和三层楼房别墅群,整洁的街道,美丽的花园绿地和休闲亭台相继展现在大众眼前。“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分上小别墅,我们这里的适婚小伙放在城区都很吃香。”在鲁源新村的群众文化广场,有村民对记者说,许多城里的小姑娘听到小伙子们说自己家在鲁源新村,第一反应就是要来体验体验这里的乡村盛景。

  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村中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民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等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对外展示着鲁源新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村民家门口脱贫增收

  “乡村没有产业,不可能实现脱贫振兴。”在鲁源新村改造之初,如何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等问题就摆在鲁源新村党总支部面前。发挥紧靠尼山圣境景区的地理位置优势,随着多形式产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鲁源新村的这些问题正在迎刃而解。

  自尼山圣境推出夜游圣境项目以后,许多外地的游客有了在景区附近住宿的需求。2019年,村庄整体搬进新址。不少村民在住进了小别墅后,将楼上的房间精心布置改成了民宿。不仅加入了村里的民宿推广微信群,还在旅游APP上注册了民宿信息,实现了线上加线下的推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少民宿房间都能住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吃上了“旅游饭”。郑娇是嫁进鲁源新村的媳妇,如今她也将自己家的三层小楼改造成了民宿,“原来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工资不多,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她笑着告诉记者,自从开了民宿之后,每个月都有不少游客在自己这儿住,“回家的感觉就是踏实、有奔头!”

  鲁源新村党总支部书记刘承彪告诉记者,除了发展民宿外,早在2018年底,村里就成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公司,专门为尼山圣境景区提供物业管理、保洁保安和用工服务,“现在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吸纳了10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刘承彪说。

  除此之外,鲁源新村党总支领又办了蜂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养蜂,为村里的中华蜜蜂园提供原产品和人工服务,蜜蜂园则为农户提供养蜂技术指导、帮助代售产品,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能帮助村民实现产业致富。

  

  文化扶贫引领起精神扶贫

  “等、靠、要”不复存在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为载体,鲁源新村大力开展以文化扶贫引领精神扶贫,以精神扶贫引领后脱贫时代“两个引领”行动,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为给脱贫攻坚创造出优良环境。鲁源新村提炼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管理、卫生管理等新制度,约束群众行为,治理农村社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有文化展馆、孔子学堂、农家书屋,在孔子学堂,由儒学讲师开设“治懒扶志·勤劳致富”讲学内容,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理念,用道德的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在农家书屋,结合农业技术进行种养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拓宽他们的致富路子,使“贫困户”变成“致富人”。针对有贫困中小学生、有阅读能力的贫困家庭,每个家庭发放《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10册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进行阅读,阅读完将图书收回到农家书屋进行更新流转。

  儒韵乡村大舞台、善行义举四德榜、文明家庭评比的设立,不断丰富和满足着鲁源新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展示道德模范的真实感人事迹,给群众参照学习提供具体的教化样本,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社会氛围。

  远望鲁源新村,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文明卫生示范户的大门上都有一副木质楹联,“这些楹联都是邀请一些书法家为村民书写的,都是总结、提炼,经过特殊设计的。”刘承彪告诉记者,并不是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有楹联,这些楹联是专为村里的文明卫生示范户们设计的,村里目前总共有352套794幅专属楹联,“都是邀请著名书法家为农户书写,把家风融入到楹联文化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潜移默化影响村民的行为方式和村风民风,激励大家向这些示范户学习。”

  组织建设贴近村庄现实

  “五老乡贤”参与脱贫攻坚

  以五老乡贤为主,鲁源新村成立了由村干部代表、贫困群众代表和党员代表等参加的扶贫理事会,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确保群众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理事会参与本村研究精准扶贫的所有会议和工作,积极献计献策,做好协调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围绕识别退出、精准施策等各个环节,理事会一直在收集贫困群众诉求,及时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现状和需求诉求,并向村两委反馈,给出合理化建议,起到了纠偏完善的作用。为化解群众矛盾,理事会对贫困群众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做好退出人员的稳控工作,正确引导贫困户和村民理性表达诉求,帮助村民缓解家庭纠纷、化解邻里矛盾,有效化解扶贫领域信访问题。

  在有扶贫项目的村庄,理事会至少吸纳1名有财务、经营、工程等方面经验的专技人员,服务于扶贫项目建设,推动村级产业健康发展。在扶贫项目筛选过程中,理事会成员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从中筛选出合理的储备项目,最大程度保证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理事会对扶贫资金发放使用、扶贫项目实施、收益分配等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范围监督,一旦发现项目闲置、拖欠分红等突出问题,及时向上级扶贫部门反映,防止贫困群众利益受损。理事会具体负责本村扶贫项目的资产维护、道路养护、市场营销等后续管理工作,使扶贫资产有人抓、有人管,确保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利用广播“村村响”、宣传资料“户户传”、标语彩绘“墙墙妆”等形式,理事会宣传着最新扶贫政策信息,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革除陋习。定期组织召开村(居)理事会培训会议,组织成员学习扶贫相关政策法规,并第一时间传达到贫困群众家中,激励引导群众关心支持扶贫工作,主动融入村庄脱贫攻坚进程。

  在农村婚丧嫁娶上,扶贫理事会兼并了原有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功能,多方式、多层面倡导移风易俗,为村民免费提供红白事办理服务,对搞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现象在全村广播曝光,杜绝因婚致贫、因铺张浪费致贫等现象。严格履行孝善养老金公示公开制度,广泛开展“孝老爱幼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为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巩固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鲁源新村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美好期盼。生活在这里的鲁源人知道,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人们内心的转变才是鲁源新村真正的“精气神儿”。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