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施工“三宝”让老京沪迎新生
施工有“三宝”,老京沪迎新生
“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让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更智慧更安全
“以前施工现场必须有人盯着,现在有了智慧施工管理平台,不到现场就可以直接监控到施工情况,每天的摊铺速度会自动生成报告,不合格的地方还可以预警。”11月19日,山东高速集团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临沂项目办综合部部长王明昌,接受记者采访也不忘时不时看一眼平板电脑。
2000年11月全线通车的京沪高速是我国最早规划的高速公路之一。1996年,当时在临沂公路系统任职的王明昌被抽调参与京沪高速建设,负责工程计划、质量管理等工作。“这也是我参与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王明昌说,京沪高速蒙阴段地处丘陵区和山间河谷阶地,相对高差较大,山丘大部分基岩裸露、植被稀少,深挖方施工是当时的工程难点。“由于通信不发达,每次爆破前需事先打印好明白纸,挨家挨户地通知,费时费力。摊铺机也只能铺半幅,路面衔接处会有中缝。”
克服重重困难,顺利通车后的京沪高速,迅速成为连通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主干道,也为沂蒙老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与经济发展同样迅速增长的还有年均增幅在6%以上的车流量,通车仅仅十余年间,京沪高速实行改扩建已迫在眉睫。2017年,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线路全长232公里,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改扩建。
“很幸运能再次参与京沪高速公路的建设。”王明昌说,与当年不同的是,“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已全面融入到京沪高速改扩建施工中。“这得益于山东高速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的科技投入和科研成果应用。”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改扩建工程被列入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公路BI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沥青混凝土材料100%回收利用、隧道洞渣100%分级利用、主线交通100%不断交、上跨天桥100%采用钢结构桥梁……全方位、多阶段的BIM技术应用,让施工监理长出了“眼、耳、鼻”,“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着隐患,让工地建设更加智慧和安全。
“以前没修过,是边干边学习;现在改扩建,还是边干边学习。”王明昌说,“但现在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集团非常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绿色环保和科研应用,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打实的学习提高。”
同样参与了两次京沪高速公路建设的姜欣也颇有感触。当年她负责项目的资料打印、文字整理,整个项目办只有一台打印机,“所有的材料都从我这出,通车时感觉这路就是用文件铺起来的。”再次参与到京沪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姜欣负责的是征地拆迁工作。她坦言,“很熟悉也很陌生。路还是那条路,但施工队伍换了,施工环境变了,山东高速集团现在的施工技术和能力水平远超当年。”
但在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临沂项目办党支部书记尚积平眼里,还有两样东西没有变,“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和山东高速人苦干实干的‘铺路石’精神没有变。”尚积平介绍,得益于沂蒙老区人民的支持,京沪改扩建项目的地方施工环境良好,项目办克服了工期紧、任务重、不断交施工难度大,以及汛期长、环保、疫情等重重困难,确保了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
眼下,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已实现主线贯通。项目建成后,我省继济青高速、滨莱高速后,将拥有第三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实现“造福红色沂蒙,回报老区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