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融合赋能 山东建设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引领区

2020-12-23 09:22: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山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把培育壮大“十强”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天,本报推出“十强”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专题报道,全面展示3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

  当今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兴起,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

  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打造的“十强”产业之一,建立工作专班、高端智库、产业基金,密集出台了《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推进优势领域争一流、基础领域补短板、前沿领域抢布局,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引领区,争创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新高地。

  近3年来,山东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69.1亿元。青岛、济南、烟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保持在省内前三位,合计占74.3%,青岛的智能家电产品、济南的软件和高端计算产品、烟台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威海的计算机外设产品、潍坊的电声器件产品、淄博的电子元器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业名片。创建了济南、青岛两座中国软件名城,济南大数据基地、青岛软件园、威海电子信息产业园等7个信息产业类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5G、大数据、智能家居、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引领全省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向高端迈进。

  5G建设:

  5G基站达5万个全国排名第四

  5G建设,关乎山东经济社会未来发展。

  山东加强统筹协调,按照5G基站年度建设任务,会同电信运营商制定推进任务书,成立以副省长为组长的5G工作专班,专题调度、统筹推进5G网络部署。还联合山东铁塔建设5G基站动态调度分析系统,确保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全省基站建设。

  及时破解推进难题。如“进场难、电费高”问题,联合16部门出台电价优惠和公共资源开放文件,采取直供电改造、转供电限价、公共资源开放督办等措施,累计解决6900多个难题,全年为5G基站压减场租、节约电费2.3亿元以上。

  5G建设重在深化应用推广。山东对照首批122个5G产业试点示范项目,协调电信运营商逐一对接合作需求,提出5G基站建设方案,实现以建促用、以用带建。召开5G建设新闻发布会,举办5万个5G基站开通活动,进一步营造5G建设应用良好氛围。

  2020年9月26日在济南举办5万个5G基站开通活动,提前3个月完成目标任务。山东5G基站数排名继广东9.7万、江苏6.6万、浙江5.9万,在全国排第四。其中关于落实电价优惠和公共资源开放等做法在全国引起关注。

  工业互联网:

  培育山东特色产业生态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产业发展的风口。

  山东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打造多级网络平台、强化技术攻关等10条措施,加快培育具有山东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深化“个十百”平台培育工程。山东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5家,累计达到115家,全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完成深度开发,省级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上线运营,系统化、多层次平台体系初步建成。

  实施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山东打好“一库两池一行动”赋能组合拳,累计举办活动112场,达成合作项目187个,协议金额近6亿元。

  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做大做强。山东发挥海尔、浪潮等企业的作用,鼓励青岛啤酒、机床二厂等行业龙头企业与之共建行业子平台。目前海尔卡奥斯生态收入200亿元以上,成功入选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浪潮云洲估值突破115亿元,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编制《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山东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推广中心、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核心载体建设。2020年11月5日,工信部宣布支持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山东成为全国第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高端软件:

  成为引领山东信息产业发展主引擎

  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是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核心支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软件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抢抓未来主导权。

  山东省着力打造“两名城带多名园、百名企育千名品”发展格局,推动全省软件产业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目前软件产业占山东省信息产业比重超过六成,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突出名城引领作用。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是国家深化中央地方合作、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地方承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2008年启动以来,南京、济南等8个城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苏州等4个城市被授予“中国软件特色名城”。2019年12月17日,青岛市成功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比计划提前1年完成。山东拥有济南、青岛两座名城,名城数量并列全国第一。2019年,济南、青岛两座中国软件名城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163.7亿元,占全省总规模的93.8%。

  推动园区扩容提质。为引导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优化全省软件产业布局,山东培育建设了21个省级及以上软件产业园区,并积极探索“云上软件园”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园区优势互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齐鲁软件园是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园、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软件业务收入1729亿元,拥有浪潮ERP、概伦EDA、瀚高数据库、中孚信息安全等名企名品和4000余家入园企业,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等关键领域特色突出,形成创业创新、技术支撑、人才保障、金融助推、科技政策、党建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山东组织认定125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中心强实力上规模,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影响力强的软件名企。中创软件是国家基础软件领域的中间件领先企业,连续多年入围中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10名。华天软件是国产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领域的重点企业,在设计动态导航、激光切割控制、冲压注塑模具设计等方面技术领先。概伦电子自主研发的半导体工艺器件建模平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客户覆盖全球绝大多数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公司。瀚高数据库、中孚信息安全、浪潮企业管理软件、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东方电子能源管理软件等位于国产第一梯队。近期发布的2020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百强中,山东海尔、浪潮、海信、中车四方、中创软件5家企业上榜。

  创新政策扶持方式。2018年,山东在国内率先落地高端软件保险补偿机制,省财政按不高于3%的费率上限及实际投保年度保费80%的比例,给予单户企业年度最高200万元的保费补贴。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担功能和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帮助国产软件突破初期市场瓶颈,尽快进入用户、优化体验、迭代提升。3年累计91家企业、158个产品投保首版次软件保险,申请财政补偿8978.4万元,补偿资金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一位。在保险政策助力下,一批首创性高端软件产品进入市场,对提高产业自主供给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和示范应用,分4批遴选推出287个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不断提升山东高端软件创新能力和供给水平,为构建国产软件生态体系贡献了山东智慧。

  创新突破前沿领域,积极布局区块链产业。山东编制完成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区块链跨界融合赋能为主要路径,以打造特色产业生态为主攻方向,按照创新引领、应用先行、安全有序的原则,合理规划配置产业资源,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及应用高质量发展。推动组建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和山东安可区块链产业研究院,遴选公示齐鲁软件园等3个省级软件产业特色园区、浪潮区块链平台等15个优秀区块链解决方案,以及支撑“一次办好”改革的“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等13个“链+”试点示范项目,17项区块链信息服务入围国家备案清单,示范带动山东区块链产业发展。

  工业大数据:

  应用和产业生态初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大数据发展。

  山东率先出台全省工业大数据实施方案,推动十余家企业通过国家DCMM认证。指导潍柴、万华等7家企业的工业大数据项目入围工信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工业大数据应用和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加强顶层设计,让数据“统筹”起来。出台《山东省推进工业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着力打造一个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一个库:工业基础大数据库,一批应用:工业大数据应用,一片云:工业大数据中心。统一全省工业企业转型思路,真正明确数据在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开展专项行动,让数据“汇聚”起来。山东在化工装置、高能耗设备和通用动力设备等领域率先开展“工业数据采集专项行动”。整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能源等部门中涉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建设工业大数据主题库,在能源、化工、汽车等优势行业打造一批工业大数据专题库,形成融会贯通的数据链条,以高效的“并联”最大限度地汇聚数据要素,有效破解工业数据采集难、汇聚难的问题。

  勇于探索尝鲜,让数据“流通”起来。山东依托省数据枢纽工程,在国内率先打造省级工业数据交易平台。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和价值挖掘,推动形成数据资产目录和资产地图,探索引导数据产品先登记再流通。在省内重点行业开展数据交易试点,引导工业大数据交易从线下、独立交易转向线上、平台化交易,让工业大数据真正流通起来。

  加快多维融合,让数据“应用”起来。山东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在汽车、电力、化工等优势行业加快构建数据驱动的全流程应用,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行业培育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开展全省工业大数据领域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以场景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通过打造大数据“三优两重”品牌,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坚持标准先行,让数据“规范”起来。山东加强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数据采集汇聚、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分类分级、数据交易、数据治理等方面,开展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选择适用工业场景,率先开展工业数据分级分类和DCMM贯标试点等工作,真正将门类繁多、格式复杂的工业大数据规范统一起来。

  强化交流,让数据“热络”起来。山东积极增强与沿黄、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域联动,推动要素流动、设施融通。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资源优势,推进与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技术、标准、人才、企业、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合作。开展“一把手谈数字化转型”、“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山东行”、工业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活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推广各项政策、优势技术和拳头产品。

  企业上云:

  上云企业超22.6万家

  企业上云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

  山东完善推进体系,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出台上云实施方案,建立“三个一点”:上云企业出一点、云服务商让一点、各级财政补一点,及“三级联动”上云激励机制:省、市、县三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合力支持。

  建立服务体系。山东成立上云服务联盟,开发了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认定了7家综合云平台服务商、117家行业云平台服务商。

  健全推广体系。山东启动“云行齐鲁”系列活动,统一标识、统一组织,累计举办300多场对接活动,培训和对接企业超过6万家。打造企业上云标杆企业80家、优秀体验中心26家、优秀行业云平台15家,省级发放奖补资金2680万元。

  推动设备上云。山东联合12个部门出台全国首个设备上云指导意见,聚焦高耗能、高污染、高价值设备,实施化工装置、炼铁高炉、工业锅炉、智能装备等11大上云工程,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打造“云行齐鲁”升级版。

  截至目前,山东已推动7235家企业领取“云服务券”1.36亿元,带动全省上云企业超过22.6万家。

  超高清视频产业:

  构建生态体系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通信管理局和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印发《山东省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实施“四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超高清“制造、内容、网络、应用”全产业链联动协调发展,构建综合竞争力强、文化呈现独具魅力、产业优势突出的超高清视频生态体系。

  海信、海尔等龙头企业在4K/8K电视,激光电视、商用显示设备、机顶盒的生产走在全国前列。海信商显自主开发的超高清触控一体机年销量近10万台,已在全国上千家学校教室、企业会议室使用。海信宽带有线数字机顶盒及IPTV机顶盒位居国内前五,4K机顶盒已稳定量产。2020年海信推出全球首款叠屏超高清画境引擎芯片,支持叠屏、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MINI—LED器件、MEMC运动补偿等先进工艺。

  虚拟现实产业:

  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山东不断优化虚拟现实产业布局,按照“两核心、两体系”进行总体布局。

  山东以潍坊、青岛为核心,重点发展虚拟现实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内容制造等业态。

  潍坊、荣成积极发展电声器件、VR头显、VR一体机、智能传感器等硬件产品和配套产品,打造配套体系。济南、潍坊、崂山重点发展应用推广和科技研发,充分利用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虚拟现实产教联盟、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虚拟现实实训基地两个平台,推进与潍坊、崂山两地研发机构应用推广融合,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产教融合与应用服务体系。

  依托全省形成“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2020年山东虚拟现实产业有望突破500亿元。

  山东还加大投资力度,青岛崂山区引进歌尔声学、歌尔科技、小鸟看看、海信聚好看120余家企业。2020年崂山区仅虚拟现实产业预计实现营收46亿元,全力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歌尔股份在潍坊、青岛和威海3地加快布局制造基地,2020年歌尔共投资80多亿元建设荣成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青岛微电子产业园,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届时歌尔成为全球前五的传感器生产企业,山东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集成式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

责任编辑:冯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