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点赞山东文化建设实践温暖人心

2020-12-24 09:26: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2月2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用05和06两个整版关注山东文化建设实践。包括在“红船初心”专刊一版刊发三篇文章:《山东:涵养城市文明 焕发时代光彩》《让好家风好家训在心中生根》和《用数字化给文物保护创造更多可能》。

  其中重磅报道《山东:涵养城市文明 焕发时代光彩》开篇点题称,冬日的齐鲁大地寒气袭人,但这里处处涌动的传统文化热流却温暖人心:遍地开花的乡村儒学讲堂,涵养心性的干部政德教育,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被重新阐发、转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时代光芒。

  在下一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处还发表了三篇作者署名文章,分别为《山东曲阜:贯彻“两创”方针的生动实践》《汲取儒学生命活力》《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助力文化“两创”先行》。以下为全部报道内容。

  光明日报.png 

    《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涵养城市文明 焕发时代光彩》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为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擘画了壮美画卷,一代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站在新阶段,践行新理念,阔步新征程。本报推出“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系列专栏,采撷文化建设实践的智慧成果,探寻文化积淀历程的深厚底蕴,讲述文化自信培植涵养路上的动人故事,展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再创文化兴盛的昂扬精神。

  冬日的齐鲁大地寒气袭人,但这里处处涌动的传统文化热流却温暖人心:遍地开花的乡村儒学讲堂,涵养心性的干部政德教育,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被重新阐发、转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时代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表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拥有独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山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加强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等体系建设,带动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泽润齐鲁、引领风尚。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日前,在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东樊章村儒学讲堂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专职讲师曾君利正在给群众上中华传统文化课。

  2020年,像这样的讲座在东樊章村已进行了多场,场场座无虚席。“远亲不如近邻,帮人一把,情长一寸;容人一回,德宽一尺。”说起邻里相处之道,东樊章村58岁的村民张协义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村里人闲下来就知道打牌、打麻将,现在打牌闹事的少了,这都是乡村儒学的功劳。

  近年来,山东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大力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儒学讲堂上,讲师们不讲道理讲故事,不讲天边讲身边,从孝道、《弟子规》入手,结合群众生活琐事,沉睡多年的儒学文化正慢慢苏醒。目前全省已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3万余个,开展活动1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数百万人次。如今,乡村儒学已经走向河南、江苏、黑龙江等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东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地处鲁西的聊城市冠县,每到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一场别样的“入泮礼”都会如期举行。仪式现场,家长牵着孩子的小手缓缓走过红地毯,穿过棂星门,正衣冠、拜师长、点朱砂、击鼓鸣志、描红开笔等环节有序进行。“‘入泮礼’是古代学童入学启蒙的仪式,是隆重庄严的入学大礼。”冠县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杜艳平说,举行入泮仪式能让孩子们在庄严的仪式感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并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2017年秋季开学,山东省组织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正式启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

  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山东创新传承载体。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在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目前,全省已建成尼山书院150个,举办各类活动2.2万余场次,参与人数195万余人次。

  山东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生动活泼的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美德评选,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为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补充。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齐鲁大地日益呈现“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气象。

  汲取传统文化 涵养为政之德

  “图中的大禹头戴斗笠、身着布衣,手里拿着劳动工具耜……”

  在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现场教学教员赵国栋指着“大禹和夏桀”图讲解道: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被舜帝选为继承人。

  2015年以来,山东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应用于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为主题,在全国率先建立干部政德学院,设立了独具特色的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等有机融合于政德教育中,帮助干部熏修党性、固本培元、涵养政德。

  和武氏祠一样,曲阜的“三孔”、邹城的“两孟”、嘉祥的曾庙……这些著名的人文景观,被开辟成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这些历史古迹均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目前,济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和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等现代文化设施,共打造了30多处现场教学点。

  围绕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济宁不断提升干部政德教育的内涵质量:连续三年在省社科规划中设立“干部政德教育”专项,开展79项课题研究;专门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成立干部政德教育丛书编委会,译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基地已承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等国家级培训机构及30个省区市的各类班次1400余期,培训学员8万余人。

  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姜永伟说:“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对领导干部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政德修养、示范引领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还依托临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打造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了18处现场教学点,编写了30多部特色教材,成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和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起来

  身着华服、手擎龠翟的学子,随乐音迈开佾舞特有的步子,儒家文化中的“礼”贯穿于举手投足间,引得台下掌声不绝。

  这是2019年9月在澳门大学举办的“儒家文化高端论坛”,由孔子研究院指导的佾舞表演。澳大学子向至圣先师表达崇敬的同时,也对这一祭祀舞蹈所传达的“敬、爱、和”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3年以来,孔子研究院在强化专业性学术交流基础上,不断创新成果转化形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胞。

  近年来,山东坚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中华经典从这里走向世界,越来越多嘉朋懿友走进孔子故里。

  9月27日—28日,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大会,深入挖掘古老文明智慧。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作为人类文明对话的高端国际平台,自201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目前,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实现机制化,与国际孔子文化节一体举办。

  为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起来,山东加大“请进来”力度,精心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高端国际峰会,使之成为永不落幕的“大舞台”;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山东文化年”“孔子文化周”“齐鲁文化丝路行”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的尼山书屋,以书为媒传播传统文化,自2013年7月首家海外尼山书屋成立以来,目前已遍布世界五大洲。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标志着全球儒学研究传播交流实体平台正式诞生。

  通过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起来,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也日益频繁。(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让好家风好家训在心中生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近日,在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东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伴随着悠扬古典的音乐,数十位孩子和其母亲身穿传统汉服,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经典,传统文化在古风古韵的演绎下别有一番味道。

  这是曲阜市为丰富家风传播载体打造的“母子传承国学”品牌,通过开展家风家训宣传展示,引导广大家庭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明新风尚。“我从7岁就开始在这学习国学节目了,通过诵、唱、舞、演,学会了《三字经》《悯农》《百善孝为先》《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12岁的桂鑫源今年小学毕业,她和妈妈2015年就参与了“母子传承国学”这一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不仅是孩子们有收获,妈妈们也感触颇多。“我们通过一起阅读、演绎经典,能更多陪伴孩子,还会时不时分享书中感悟,和孩子一起成长。”桂鑫源的妈妈苏庆焕说。

  2015年,曲阜市妇联首先在5个镇街开展“母子传承国学”试点教学活动,以“诵国学、唱国学、舞国学、演国学”为载体,将国学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如今,曲阜已经建立起350多人的8支母子传承国学队伍,各镇街又创新出共读国学、家庭情景剧、诵读、快板、三句半等形式来传承优良家风。5年来,共开展活动33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过1.9万人。

  东官小学校长许良说:“东官村在山里,位置比较偏远,这里的妇女和孩子大多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经过持续开展‘母子传承国学’主题活动,妇女和孩子们不仅文学素养大幅提升,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近年来,曲阜市把“家风工程”作为推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先后开展了家风家教知识培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家风好家训评选、美丽庭院创建等系列活动,在推动曲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11月初,一场“和谐邻里一家亲共建文明和谐社区”邻里节活动在曲阜鲁城街道鼓楼社区展开,社区居民及工作人员共150多人在欢声笑语中参加了趣味运动会,运动会后大家来到儒学讲堂,一边欣赏歌咏比赛,一边包饺子、话家常。中午12时,饺子出锅,社区书记为交通局家属院85岁的大娘端上了第一碗饺子,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驱散了冬日的寒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社区这个“大家”更显和谐、温暖。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市秉承“儒学让百姓更幸福”这个主题,设计开展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邻里和谐宴就是其中一项。通过在举办邻里摊煎饼、“和为贵”自助餐、共同包水饺、“我做一个拿手菜”等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度和趣味性,连续5年的时间,共举办邻里和谐宴597场,吸引了6.4万人参加。广大家庭在参与过程中更深刻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理念在寓于生活、潜移默化中传扬了出去。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引领更多的家庭传承好家风,引导村民做事有参考、做人有准则,让好家风好家训在心中生根,在行动中传播。”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说。(记者 赵秋丽 冯帆)

  《用数字化给文物保护创造更多可能》

  讲述人: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长 王瑞霞

  我曾对很多人讲过,我很幸运,虽然大学没能读成自己喜欢的考古专业,但没想到毕业后分配到了青州博物馆,又和文物打起了交道,并且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仍然享受着文物带给我的惊喜,和把这些惊喜分享出去的快乐。

  我与文物数字化结缘,起因于著名的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见过这些造像的人都感叹它的精美,雕刻细腻传神,但这却给考古绘图提出了难题:怎么样把这批精美的艺术品画好,并符合考古绘图规范?显然,用传统的绘图方法很难做到。

  当偶然听说有专业团队在用数字技术做石窟的保护工作,我们一个团队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了他们工作的现场,听了他们的讲解,看了他们工作的成果,便觉得可以进行尝试。于是着手做了两件验证一下,效果确实不错,便决定对馆中的文物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不断重视、经费投入持续加大,我们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到目前已持续了七年。

  随着文物数字化工作的逐步展开,我对文物数字化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再也不会只把它作为一种辅助考古绘图的手段。其实,文物的数字化是一个将文物信息全面准确记录的过程,是我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为文物做档案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物有了全息记录后,不仅它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它所承载的文化也可以得到传承。

  文物数字化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将我们的精美造像打印出来,让人们再画素描的时候,不只用西方的大卫像,也要用我们中国人自己创作出来的雕塑,让更多人认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价值,重建中国的雕塑史。

  同时,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运用,拓宽了文化传播的空间,缩短了传播的时间。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用虚拟展示的手法,将原本要耗费很大财力,并且存在安全风险的文物展览搬到网上,让观众方便快捷地看到我们的展览。

  数字化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种可能性,特别是今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后,线下的观众参观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更凸显了数字化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们及时推出各展厅的全景展示,线上和线下展览相得益彰。

  我们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各类媒体举办了“云赏宝”“艾草飘香迎端午 状元文化送祝福”“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云观龙兴之美”等各类线上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达350万人次。观众不进博物馆就能近距离观赏到文物,网络反响强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浏览量新高,为我们开辟了宣传文化遗产的新阵地。(记者赵秋丽、冯帆采访整理)

  微信截图_20201224074802.png 

     《山东曲阜:贯彻“两创”方针的生动实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些重要论断为山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七年来,曲阜广大干部群众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与自身使命,以融合、创新为主要思路,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聚合资源,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曲阜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是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与传播交流的重镇。多年来,曲阜大力贯彻落实“两创”方针,创新体制机制,聚合资源力量,在传统文化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研究阐发、传播交流等方面形成了新的优势与特色。

  2019年8月25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曲阜揭牌成立。作为由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牵头筹建的全球儒学研究实体平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整合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以及中国孔子基金会等文教科研机构,成为曲阜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的有力支撑。未来,曲阜还将进一步整合有关资源与力量,加快筹建孔子大学,打造更多高端平台。

  除了高端平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还需要高端人才的强力驱动。2015年以来,曲阜依托山东省、济宁市相关人才政策,围绕“儒学人才高地”建设目标,面向海内外持续引进、培育“儒学大家”“泰山学者”“尼山学者”等多层次、各类型高端人才,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等文教科研机构也借势调整充实了科研队伍。此外,曲阜还注重对传统文化创意创业、国际传播、民间普及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育,逐步构建起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

  依托已有平台、人才与成果,曲阜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通过资源整合,努力搭建全球文化经济交流高端平台。其中,首创于2009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实现了机制化,成为在国际独树一帜的文明对话论坛品牌。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孔子文化节一体举办,实现了两大节会平台的“强强联合”。

  全民参与,“百姓儒学”理念深入人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全民广泛参与,最终融入并重塑大众生活。近年来,曲阜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全民参与”理念,丰富参与主体,创新参与形式,初步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共建共享。

  在“两创”方针指导下,曲阜越来越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全民参与的重要性,并于2014年创新举办“百姓儒学节”,按照“百姓设计、百姓组织、百姓参与、百姓评判”等原则进行运作。“百姓儒学节”只是曲阜全民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民参与”理念指引下,曲阜广泛调动大众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活动。同时,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学国学、用国学,并发挥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作用,对在职在岗机关干部进行儒家文化轮训。

  曲阜注重教师及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实现从小学到大学全学段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启用传统文化教材。同时,发挥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乃至旅客游客的积极性,通过文化传播、国学培训、志愿服务等形式,形成全民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全民参与理念指引下,曲阜不断创新“全民参与”活动形式。自2014年开始实施“百姓儒学”惠民工程,在下辖405个村庄实现一村一名儒学讲师、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作为“百姓儒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百姓儒学节”不仅安排百姓朝圣祭孔,还举行论语进万家、邻里一家亲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儒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以德化人,打造“儒韵民风”示范样板

  曲阜大力推进传统美德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与地方社会治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逐步构建起从城市到乡村的实践转化与道德培养体系,初步涵育形成富有“儒韵民风”的先行示范样板。

  道德风尚事关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地区城乡建设的基础与关键。近年来,曲阜将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是儒家美德融入当地道德建设工程之中,开展儒家文化“六进”普及以及道德提升、文明创建等七大工程,使传统美德真正走进群众生产生活,扎根群众心中。在“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中,曲阜以“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为目标,突出“孝诚爱仁”主题,培育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儒韵民风。曲阜还立足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开发孔子研究院等干部政德教育现场教学点,如今已有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在曲阜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创造性地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地方社会治理,形成了德治、自治、法治、善治“四治融合”的“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化建设模式。“礼之用,和为贵”。“和”蕴含着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精髓。曲阜深入挖掘儒家和合治理智慧,并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在全市12个镇街建立400余家“和为贵”调解室。通过发挥村党支部书记、德高望重村民等的作用,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能调则不诉”目标,涵育形成曲阜特有的诗礼家风、和谐村风、文明民风。

  致力于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之中。曲阜于2018年年初被列入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通过整合党员活动室、孔子学堂、尼山书屋、“和为贵”调解室、公园广场等场所资源,整合公职人员、先模人物、乡土能人、社会热心人士等资源,在全市开展“讲、评、帮、乐、庆”等各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建设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卫生服务、体育服务等阵地,初步构建起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蕴含着优良美德,也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生活智慧。曲阜在贯彻落实“两创”过程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智慧,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旅游、教育、健康、科技等产业发展之中,打造了一批既现代又古老、既具有现代科技含量又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形态,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推进“文化赋能”,曲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曲阜的“孔府印阁”是典型的例子,它起初是“三孔”附近经营印章篆刻的小商店,2008年在互联网开设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印章篆刻店铺,2014年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集原石切割、工艺雕刻、网上销售、印章篆刻、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众创业基地。2019年,孔府印阁售出500万枚印章,销售额超过2亿元。这样的例子在曲阜不胜枚举。近年来,曲阜围绕“三孔”、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等文化遗产,推动儒家文化相关衍生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创意设计企业,形成了文创产业聚集高地。

  推进“文化赋能”,曲阜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曲阜推进文旅融合的一大特色是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尼山圣境就是一个典范。尼山圣境2012年奠基,2018年作为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首次亮相。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光电手段,在全国率先推出无人机表演、烟火表演、光影水幕表演等创新节目,积极探索“文化夜游”模式,使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感染力的形式完美呈现。推进文旅融合的另一大特色是开发形成了以儒学为特色的全国知名研学旅游品牌。曲阜成立了孔子研学旅游联盟、推出研学旅游标准、发展研学旅游机构,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2017年,“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在曲阜成立。迄今为止,曲阜已累计接待研学旅游团队近50万个,研学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推进“文化赋能”,曲阜大力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集群。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演出、餐饮等行业融合,培育形成了一批以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背景或特色的教育培训、会展演艺、文物复仿、古玩交易、园林古建、孔府菜餐饮等重点特色产业。目前,曲阜全市有各类文化企业近千家,“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等一批专业培训机构正加快发展。

  《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作者:王学典,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对这一奇迹的理解,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该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其实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把社会、历史扛在肩上,把国家发展、民族统一扛在自己肩上,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儒家的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念上比较接近。儒家的井田制也好,均田制也好,它的出发点都是人人有饭吃,绝不主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达尔文式的市场经济。相反,儒家要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载体,除参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之外,儒学还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要以传统文化为资源,打造更好的生活方式。当前,山东已确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战略,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仅要有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同样应该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打造中国文化的圣地。

  弘扬传统文化,关键是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积极价值理念。从根本上看,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表征,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应当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内容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当务之急是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与冶炼,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落到实处。在将儒学社会科学化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返回源头,汲取儒学的生命活力,以促进中华文化在更高阶段上的发展。相关探索与实践一再表明,这一路径当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和丰沛的学术生产力。

  《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助力文化“两创”先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挥优势,用好盘活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以文化资源凝筑文明丰碑

  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精神创造和思想贡献,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深沉和坚韧的基础。孔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影响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兴建修缮文庙、纪念祭祀孔子与历代圣哲和先贤先儒,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创造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激励着中华儿女遵道而行、循理而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弘扬者与坚定践行者。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气质风貌,今日的中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明长期发展、内生演化的成果。孔子故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价值的特殊使命。将这里众多文化遗迹整合、提升,打造成为具有纪念、教育、展示、交流的独特文化空间,展示中华文化源流及丰富内涵,凝筑起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这不仅可以向世界更生动地诠释中华文明的宽广厚重,也可以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崇高精神追求与丰富思想世界。

  以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国一体、家国相通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意味着个人在家庭中所熏陶形成的价值认知、行为习惯,必然会在工作岗位上、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而渐渐扩展开来,形成社会的风尚。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丰厚的家训、家教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并不断发展新时代家风。例如,可以依托孟母教子的故事,设立中华母亲节,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我国有悠久绵长的母教传统,母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孟母教子故事为代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伟大母亲,教子有方,家喻户晓,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大力弘扬母教文化,不仅十分有利于维系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以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道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传统文化追求人心和顺、社会和谐,希望把人培养成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求上进的君子,因而要求人们讲信修睦、自觉修身、克己推己、换位思考。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规则与理念。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君子人格的培养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国古代强调学以成人,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格局与精神境界。在孔子心中,人可以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王阳明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人应努力地朝向圣贤努力,而不是自甘沉沦、甘于平庸。

  为君子、成圣贤,首先必须找准方向。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很多观念和思想体现的是家庭教育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意即人最大的孝是“使亲尊”,意味着父母教子要追求社会价值的认同;人之为人,如果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就要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同样意味着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高度统一。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明德引领风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从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树立高远笃定的人生追求,拥有坦荡仁和的博大胸襟。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