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对口帮扶、助推创业,山东青年致富路上勇挑重担

2021-01-13 18:52:00 来源:中国山东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满怀期望,内心充满力量,是时代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在山东各地,大批青年奋战在对口帮扶、经济发展、带头致富等战线上勇挑重担、勇克难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贡献青春力量。

  省青联委员结对“乡村好青年”

  为进一步落实团省委“1441”工作思路,1月11日下午,省青联开展“活力青联”双服务行动,组织部分住济省青联委员到济南槐荫区开展工作对接。

  在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启动了省青联委员结对“乡村好青年”工作,来自省青联教育、企业管理等界别的4名委员与吴家堡街道6名“好青年”结对,在产业合作、技术指导、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推动2名委员加入吴家堡街道青年工作委员会,整合委员及委员单位资源,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和广泛联络优势,为青工委赋能。

  在委员单位开创集团,刘少华为“青联委员之家”授牌,启动2021年“青联委员之家”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委员学习交流、团结联谊、履职建功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委员履职的积极性,促进“委员+委员单位”联合开展工作,为省青联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委员、打造“活力青联”品牌提供有力支持。

  活动期间,委员考察调研了京沪会客厅、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吴家堡街道席家庄村、开创集团、北京课观教育山东公司,深入了解槐荫区“双招双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情况。

  

 

  青年企业家激荡民营经济时代强音

  2019年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后,青岛与深圳各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青年企业家们成为青深民营经济深度合作的一股重要力量。1月8日,“激荡青春力量,成就创业梦想”青深思享会举行,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第四批和第五批赴深圳体悟实训成员与青岛优秀青年企业家交流所思所想,共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用青春激荡起时代强音。

  2020年度,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年产值超2000个亿,会员单位1000余家,经营业务涵盖“四新”经济、能源环保、文旅教育、汽车装备、交通设施、农业产业、现代海洋、生物医药、建筑制造、电子商务等行业,民营企业百强企业占到30余家。在“学深圳、赶深圳”的热潮中,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运用市场逻辑、平台思维加强两地企业间交流互动,积极推动两地企业间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合作,共享发展机遇。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先后组织会员企业开展了体悟实训、论坛沙龙、项目签约、学习考察、“双招双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青岛青年企业家学习深圳企业家“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强青深两地企业家常态化交流合作,推动双方实现优质资源互补互助、互动耦合、价值倍增,成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一股青春力量。

  据悉,在“学深圳、赶深圳”的热潮中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积极发挥纽带作用。让青深两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稳定的基础。今后,将在青深两地建立青商会会客厅,将两地青商会资源统一展示在会客厅中。以形象化的展示,带动对标项目的落实,同时以形象化的思维,为年轻企业家打造一个新的认知平台。同时,青商会产业园等项目逐步落实,将实现商会自主造血功能和商会商业生态构建的良好开端,形成对企业家的实际帮扶。

  带领300余名返乡农民增收

  潍坊昌乐乐都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二代”,20年来,他初心不改,怀揣田园梦想,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建设现代田园综合体,带领百姓在乡村振兴领域一路摸爬滚打,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中专毕业后张国伟一直在城里闯,2000年21岁跳出“农门”的他决定再次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从城里回村后张国伟没有盲目投资,而是潜心学习。他在当时号称“中国西瓜第一镇”的昌乐县尧沟镇虚心向种植西瓜的师傅们学习种植技术。年轻人上手快,他很快就学到了一身过硬的本领。2006年10月,想搞规模经营的张国伟抓住机会,用自己拼凑来的承包费在寿光市承包了13公顷土地,并签订了10年合约。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种植,2007年就基本收回了成本,由此攫取了他在农业发展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

  通过第一次创业尝到了发展规模农业甜头的张国伟向着更远大的目标继续前行。2014年在昌乐鄌郚镇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他带领团队流转了33公顷土地,建设了伟圣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立山东伟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注册乐都瓜菜专业合作社。此后,基地年年持续扩张,规划高科技种植区、观光农业休闲区、精品无籽西瓜种植区、现代商贸物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目前,基地的建成区面积已达133公顷,主要种植甜瓜、西瓜、南瓜等瓜果,80%以上采用订单种植。

  “自己富了不是富,广大农民致富才是富”张国伟表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他积极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已带动300多名返乡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每人每年增收10000元以上。

责任编辑: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