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两会观察之乡村振兴篇:村里为啥多了100多口人?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如今,山东上下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在省两会上,乡村振兴依然是高频词汇。在很多人眼中,如今很多地方的农业少了“土味”、农民少了“汗味”、农村多了“韵味”。
“新六产”更加有奔头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山东要聚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求突破见实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几年,走入山东乡间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家越来越多。很多地方逐步建立起开放型合作网络,减少企业家及村民的信息和认知不对称。三产融合从“1+2+3”进化到“1X2X3”的“新六产”生产格局,拉长了农民增收链条。
图/省人大代表徐林收接受齐鲁网·闪电新闻记者采访
来自潍坊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徐林收告诉记者:“以前我所在的村里有600口人,现在达到了700多口人,回流了100多口人。在外的青年们也回村了。”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夫妻俩种一个大棚,一年能赚20万;如果是在外打工,两个人除去各种支出“也剩不下几个钱”。
产业兴旺,人回来才有奔头,徐林收建议下一步能提升科技助农,实现乡村振兴。
闪电新闻记者了解到,徐林收所在的潍坊市,正借助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加速农业“买全球”、“卖全球”,当地农民也成为最早经受全球先进农业洗礼的“国际农民”。
“新农人”更加有盼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山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聚焦“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培养形成百万规模的各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将“农民”作为一项职业纳入职称评定范围。眼下的齐鲁大地,资本下乡团队、回乡创业团队、农村专业人才团队和新型职业农民相互激励,到处一片勃勃生机。
图/省人大代表张守英在接受媒体采访
来自日照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张守英认为,“只有人才振兴了,才能实现经济振兴、产业振兴。没有人才的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人才振兴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她提出两条建议,一是要为年轻人回村创造好的平台,二是着手培养本土人才。在她看来,如何帮助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们实现技能提升是培养本土人才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省人大代表任庆生则认为,政府部门若能进一步加大农村电商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扶助农村中小微企业,也能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出现在田野中的主力,已不是过去的“老把式”,“70后”“80后”“90后”占比越来越高。这些新农人正让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生活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