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底数据看明天的山东

2021-02-07 22:40:00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高寒 

  不仔细研究山东的经济,很难体会到对于一个一亿人口、7万亿体量的区域来说,经济转型的任务有多么艰巨。而当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数据出炉后,很多人发现,在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数据的2020年,这个省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好于平均,超出预期。山东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的地位,依旧稳固。

  在数据之后,一些更深层次的变化所传达出的信号更加令人振奋——山东,她最难的日子,正在过去。

 

  转型之痛,已然承受 

  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山东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大省来说,伴随着的就是其他省份难以想象的痛。

  “从2014年开始,我开始发现,山东的金融业赚钱变得困难。而金融业赚不到钱,既是一个区域经济困难的因,也是果。”

  黄先生是一家私募基金的经营者,主要投资山东地区的实体经济企业。他认为,当金融业不赚钱,说明资金所投资的标的无法赚钱,进而会让更多的资本远离。根据官方数据,山东省银行业的年末不良贷款率,自2014年超过全国数据后,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一直上升。

  而对于黄先生来说,当时还有一个现象可以佐证他的观点,就是高速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企业的盈利下滑,日照港甚至出现亏损。这对于山东这样一个制造业大省来说,这也说明了形势的严峻。

  长期以来,山东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占比过重。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量传统产业难以为继。“这些领域中的企业消亡,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而是会使整个区域经济受损。”

  “A企业是传统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导致其股东、债权人B、C难以为继,而通过互保等链条,进而影响到D、E、F……”黄先生介绍,这样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正是这种产业链的传导,造成了当年山东经济的困难。

  然而,从2017年后,黄先生则发现了一些不同。
 

  首先,山东的港口、高速开始赚钱了,其次,银行不良率开始出现下行趋势。

  2019年末,山东银行业不良率自2014年后首次出现下降。而截止到2020年第三季度,山东(不含青岛)银行业不良率仍在持续走低。“原因之一,是过去的不良贷款被慢慢处理,僵尸企业被清退。另一个则是过去严重依赖外来银行投资的山东县域企业,在2018年后逐渐获得了本地私募基金的支持。”

  黄先生介绍,当更加熟悉情况的本地资本可以支持本地企业时,过去存在的投资过剩问题会得到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活水会被用到能够长出庄稼的耕地上。

  宏观的经济数据数据也是如此,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山东省连续四个季度经济增速超过全国水平,在粤苏浙鲁豫等经济大省中,经济增速也位居中上游。

  “至少我认为,山东经济的复苏,虽然是从金融业上看出的端倪,但归根结底,还是山东的实体企业开始赚钱。当实体企业有了利润,不再依靠无限制展期支撑,金融业才能赚钱。反过来,这是经济复苏的结果,也是继续复苏的动因。”

  未来方向,早已划定

 

  谁能想到,在网络上有些老土的省城济南,却孕育出了在美妆市场上突飞猛进的“济南系”品牌群,一个新兴产业的集聚也近在眼前。或许,这就是山东未来产业的模样——踏实且美丽。

  2017年,山东省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2020年,山东省依旧大力压减焦化、地炼产能,累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超过1500家。旧动能没了,以后山东需要什么样的新动能,依然是亿万山东人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逐渐出现经济南北梯度发展的态势。而相比于南方,整个北方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素材产业过多,成品产业较少。

  例如,虽然钢铁、化工、冶金、纺织、橡胶等产业在北方布局密集,但手机、汽车、服饰等附加值高、价格抗跌能力强的产品,却大多产自南方。同时,这些素材产业,又缺乏能“卡别人脖子”的高端产品。这就造成了:北方地区一边背负着高污染、高能耗的压力,却以较低的价格将素材卖给南方地区和国外,眼看着别人赚取高额利润。

  山东是北方第一经济大省,也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这虽然让山东的转型压力比其他北方省份更大,却也让山东有了更多的选项。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目前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基本为“四驾马车”——机械装备(包括汽车)、化工/新材料、食品/医药、电子。而拥有相对完备产业链条的山东,也把目光落在这些产业上。

  全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比2019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作为山东经济的压舱石,二产触底回升,说明了山东经济趋势的向好。同时,过去那些增速高却规模小的产业,经过几年的发育,已经具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从2020年来看,山东省的工业增长的拉动产业,已经逐渐变成了汽车/高铁、机械装备以及医药。特别是医药、新材料等过去在国内外竞争对手下的冲击下几乎消失的行业,硬是在三四年的时间里,不仅发芽存活,且已经开始反哺整个山东经济,这都得益于山东坚决转型的决心,和深厚的产业基础。

  而在山东工业最大的短版,莫过于电子行业。就在2017年左右,还曾经有业内人士叹息,“偌大的山东省,竟造不出笔记本和手机,怎么和人家比”。彼时的山东电子产业还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家电时代。但是,随着2017年后山东省开展的大量招商,以“移木成林”的方式,慢慢在山东培育出了电子产业第三阶段的雏形,即半导体产业。

  当然,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山东半导体产业,与已经经历三十多年风雨的广东相比,还很弱小。但这也体现出山东这个省份的不屈与韧劲。

  加码基建,后劲十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能被反复检验。就好比“要想富先修路”,即使在2021年,其背后蕴藏着的真理,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巨大拉动作用。

  2020年,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重回前五,济南发力“米”字型高铁枢纽建设且地铁二期规划获批。这些年山东补掉的旧账,不仅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还为今后的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根基。

  而在新基建领域,山东也发挥北方第一大省的优势,积极争取多个央企大项目落地。以大数据产业为例,中国移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青岛)基地,就将立足山东,辐射整个北方甚至全国。拥有良好制造业基础、人口众多且气候相对适宜的山东,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且在同其他经济大省的竞赛中,已经实现了抢跑。

  基建离不开投资,而民间投资一直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走势的晴雨表,2020年,山东民间投资增长6.9%,彻底告别了几年前民间资本投资逐年下降的局面,更是让诸如“投资不过南宋版图”这种网络谬论不攻自破。山东,依旧是各方资本看好的地区。

  涌入的资本,让山东地方政府可以拥有更多的选项,采取更多形式拉动经济增长。例如,2020年11月,来自广东企业投资的埕口至沾化高速正式通车,也成为了外来资本助力山东基建的模板。从全国各省(区、市)、主要城市政府债务率数据来看,山东省和济南、青岛数据相对健康。这也说明,过去山东并未通过高举债台的方式,来透支未来的经济发展。今后,山东已经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投资依然可以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这也是山东未来的一张底牌。

  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山东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RECP的签署,让地处中日韩交流第一线的山东,重新获得了机遇。对于意在重新崛起的山东来说,恢复的过程,不需要奇迹。那么困难的日子都已熬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