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人文地理丨聊聊咱们山东的传统春节习俗

2021-02-12 08:30:0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几千年来,人们对春节都极为重视,庆祝活动极其隆重、热烈,并有许多的讲究和习俗。作为齐鲁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地域面积大,背靠大陆面朝海洋,各地之间的春节风俗也不尽相同。

  “爆竹声中一岁除”,旧俗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大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大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驱邪恶、求吉利,胶东和临沂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等,还有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时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互道恭喜发财。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邻里街坊互相拜年,喜庆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好不热闹。
  在山东不同地区,初一早上还有些特殊的习俗。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至少圈住半天,怕“搅乱了年”。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把家里各个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臭赶出去;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年三十“请家堂“,把老祖宗们请回来过年,年初一,人们上坟、烧纸、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鲁中地区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叫“圆年”。临清地区还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
  春节除了和家人团聚,还是一个进行社交活动的最佳时机,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同,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家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去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到了莱阳、莱西一带,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胶东东部沿海地区早年间,把正月初二叫圆拜日,是专门探访血缘亲族的日子,不知从何时起,圆拜日被拜岳家所取代,莱芜地区亦是初三日拜岳丈。而在泰安地区,初四才是拜岳日。
  “正月七日为人日。”传说女娲一连六日,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第七日捏出了人,用来主管六畜。因此传统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就成了人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山东民间称“人七日”或称“人情日”。胶东地区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节”“中人节”“老人节”,中午吃面条以祝福人们长长久久,健康长寿。胶东东部沿海,在这天“吃饺子”,祈求平安。临沂地区有请七七神的习俗。旧时,正月初七日,村里妇女组织起来,举行请七七神仪式,少女们从中学巧事。有的地方在人日这天还有祀神活动:沂南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城祭祀火神祝融。
  转眼到了大年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又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在山东多地,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若动则会影响当年庄稼的收成。潍坊多地百姓会在这天会祭祀石头神。在出产红丝石的青州黑山前,大年初十这一天,砚台匠人们会举行祭拜仪式,祈求新年平安如意。
  若家在山东沿海地区,你或许听说过“渔灯节”,这是山东烟台沿海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流行地区很窄,仅分布在胶东蓬莱大季家镇所属沿海渔村,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在正月十三或十四举行各种海神祭祀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现在的渔灯节日还增添了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种种群众自娱自乐活动。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些习俗你没有听过?甚至年轻人可能会说:集五福、云拜年、抢红包、全家游才是我们的新年俗!诚然,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许多年俗已逐渐消失,但无论新旧年俗,都体现了人们美好愿望、祝福的寄托。
责任编辑:刘胜男
新闻关键词:习俗春节拜年胶东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