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山东建成20个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

2021-03-02 14:01:00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3月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针对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等重点工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称,到2025年,山东建成20个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介绍,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山东文物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文物利用活力不断焕发,文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637项,考古勘探面积0.7亿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25.7万平方米。山东章丘焦家遗址等22个项目19次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滕州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等5个项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考古中国”项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陶汉墓保护等大遗址保护工程顺利推进。文物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彰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博物馆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始末相对比,全省已注册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从352家增长到603家,增长71%。其中非国有博物馆从135家增长到361家,增长167%。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从42家增长到127家,增长202%,现有一级博物馆18个,二级45个,三级64个。“十三五”末,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531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比“十二五”末增长84%。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8千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33%。投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8.8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29%。

  王廷琦称,接下来山东将实现考古“新突破”:首先是在考古课题研究上实现新突破。实施“海岱考古”课题研究计划,重点开展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齐鲁文化考古学研究等“考古中国”课题,定陶汉墓保护等重大课题研究;实施焦家遗址、岗上遗址等主动性考古项目,完善山东史前文化谱系,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围绕“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援外考古等,加强国内外考古研究的合作交流,提升山东考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山东还将紧紧围绕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和阐释,在提升考古社会影响力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做好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考古工作;开展高铁、高速公路、水利等重大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到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开展齐故城、鲁故城、城子崖、大汶口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每两年由省政府公布一批对外开放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到2025年建成20个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

  关于“十四五”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王廷琦表示,山东将加强市、县、乡博物馆建设,完善优化博物馆体系,争取“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1000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实施“博物馆活态展示工程”,实现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3500个以上,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年接待观众1亿人次以上;运用新科技,建成全省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及健康评测体系“两大体系”,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云展览”;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程,推进考古机构依法向博物馆移交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推进文物保护水平再上新台阶,拉长博物馆链条,发展“类博物馆”,推动老百姓身边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深入推进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规范治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扩大公众参与,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王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