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砥砺深耕,三载春华秋实,乡村振兴齐鲁画卷徐徐展开

2021-03-08 08:47: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2018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三年砥砺深耕,三载春华秋实。2018年以来,山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现重要进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在全省近7万个村庄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改革创新 落地落实

  奋力走在乡村振兴前列

  眼下,在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中,郭牌西瓜已长到拳头大小,再过几个月将成熟上市。与“躺”在地里的西瓜不同,它们“站”在藤蔓上。“立式种植模式让西瓜能均匀获取光照、水分,品质大大提高,一个西瓜可以卖到100元。”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猛说,在这里,企业投资建设大棚,并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渠道,农户承包种植,一个棚一年能收入15万元。

  不仅在山东省内,郭牌农业还将发展模式推广到新疆、内蒙古、辽宁、海南等地,带动8000多个农户在西瓜产业链条上增收致富。

  探出路子、形成经验、复制推广,小西瓜成为联农带农富农的大产业。这是山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下实功、出实招、见实效的缩影。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强化农业大省担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出台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力以赴抓落实落地、开花结果: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抓落实、县为主体、乡(镇)村为基础的工作体系,五级书记一起抓,成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推动相关工作有序运转、有效落实。

  ——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步制定“五个振兴”工作方案,出台系列专项文件,配套形成“1+1+5+N”规划体系,搭建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坚持制度创新。出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研究制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标准体系,设立32项指标加强乡村振兴进程和水平监测,“政策保障、标准引领、动态监测、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示范带动。搭建一批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平台,省级推动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等,建设了一批典型县、镇、村及片区,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2018年,突出顶层设计,落地开篇;2019年,强化担当作为,狠抓落实;2020年,聚力攻坚克难,成效显现……三年来,山东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积极探索、扎实推进,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流向乡村、润泽乡村、振兴乡村。

  为解决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等问题,山东创新性地把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乡村振兴“资金池”,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2020年,省级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655亿元,纳入统筹整合范围460亿元。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2020年底,山东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农业产业强镇59个,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个。

  最近,《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印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十四五”已开局,山东将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表示。

  真抓实干 奋发有为

  健康有序推进“五个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坚定不移推进“五个振兴”,走好产业富农之路、人才助农之路、文化兴农之路、生态惠农之路、组织强农之路。

  10190.6亿元!在“十三五”收官的2020年,山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外部环境挑战和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全省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农业经济总体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同时,山东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猴头菇、鹿茸菇、羊肚菌……博兴县吕艺镇盐碱地上的34个食用菌大棚,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平时只要一个技术人员管理,大规模采摘依靠附近村民。博兴三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克平介绍,在这里,菌种靠自有技术培育,菌包来自农作物秸秆和树枝树杈,成品菌包大部分出口到国外,且提供远程视频技术指导,“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

  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0年,山东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增幅连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靠人来干。2018年,山东率先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并在东营市开展试点。2020年,山东面向全省推开这项制度,有效激励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已有3329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评审取得职称。

  冲破条条框框、勇于开拓创新的同时,山东还广开门路引才,总结推广济宁市“乡村振兴合伙人”等做法,打造“人才+项目+资金”的新型人才引进模式。全省已招募“合伙人”173位,促成合作项目146个,落地资金近7亿元。

  “农民富起来,要靠产业振兴,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表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重视农业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都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还要进一步加强统一协调。针对农科生、村干部、种粮大户、技术农民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做到培训科学合理、精准有效。

  铸牢文化振兴这个灵魂,山东注重用好儒家文化、沂蒙精神等特色文化资源,实施铸魂强农、文化惠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和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等“六大工程”。截至去年11月,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实践站建成率达到79.6%。各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站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几年前,济南市南部山区西营街道黄鹿泉村产业空白,村民靠天吃饭。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村里对山体、泉水、河道等实施全面修复。“好生态引来了好项目,村里不仅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在村民人均收入比2018年前翻了一番。”村党支部书记王希刚说。

  山东着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截至去年底,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省农村清理生活垃圾1200多万吨,一类地区农村改厕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

  党心聚起民心,党旗引领发展。着眼“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我省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全面推行村党组织评星定级,部署开展两轮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素短板加快补齐;着眼“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我省广纳贤才,从退役军人、回乡创业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等群体中择优遴选村党组织书记,吸引众多人才回乡创业任职。2020年9月,我省还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省市县选派9078名干部,帮扶1810个重点村以及所在县乡,建强村级班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更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过程。三年来,山东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较真碰硬,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出真招、实招、高招、硬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月1日一早,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新有,冒着小雪到试验基地查看“济麦44”的苗情,虽然经历了旱情和低温寒潮,小麦总体返青状况不错。

  “济麦44”主打强筋且高产,农户每斤可比普通小麦多卖1毛钱,曹新有和他所在的团队,在这个品种上已经下了10多年的功夫。2020年,“济麦44”种植面积达到428.4万亩,并以平均亩产766.62公斤,创造了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不断加大良种繁育和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力度,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保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结合实际,山东各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品牌增效、园区共建等手段,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既提高产业竞争力,又保障农民更多更好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2月26日上午,邹平市明集镇西宋村种粮大户宋明泉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巡查”了一遍自己种的1900多亩小麦。依靠移动互联网、无人机、配方施肥和社会化服务,宋明泉还在其他地方承包了3000多亩地。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山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关键增产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00多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000万亩。2020年,山东粮食平均单产、总产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总产量1089.4亿斤,较上年增加18亿斤,增加量约占全国总产增加量的16%。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抓乡村,需要增强系统观念,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山东积极推动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增强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在莱西市马连庄镇,当地通过建设规模化园区,引进金银花等13个农业项目,为村集体增收360多万元、农户增收800多万元,解决农民就业1000多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本侯家村《村民手册》,对村规民约、家庭卫生标准等进行规范和量化,共同营造安居乐业的村居环境。邹平市黄山街道侯家村村民赵敏说,有了《村民手册》,村里的工作更规范了,也更公开民主了,村“两委”的工作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

  增强“软实力” 强化“硬支撑”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如今,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的村民们每天除了打工、务农,还有一项“新功课”——用手机上“学习强国”。“以前觉得国家的大政方针跟咱没多大关系,现在发现是息息相关,眼界不断开阔。”村民颜井伟说,学政策已经成了村里的风潮。

  乡村振兴是一场由物及人、由产业发展到精神面貌的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只农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在提升,全省广大农村的整体面貌也在发生改观,干群精神状态明显提振,乡村“软实力”显著增强。

  武家村依托深厚的儒家文化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借助学习强国等多种平台,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与武家村的实践一样,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助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的心坎里。

  淄博市淄川区的明理胡同、平度市的庄户学院、单县的乡村夜谈……这些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引导基层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再过一个月,莱阳市姜疃镇濯村就要迎来樱花季了。届时,10万余株樱花次第开放、灿若云霞,整个村庄将成为一片浪漫花海。这个曾经的养鸡专业村,拆掉了一间间臭气熏天的鸡棚,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努力打造美丽花园式村庄。“我们已连续举办6届樱花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1400万元以上。”村党委副书记高坤介绍。

  乡村美了,不仅游客来了,村民们也回来了。通过土地流转,濯村的果品园林基地、工业园拔地而起,村民们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2020年,我省108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数量为全国最多,越来越多的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过上好日子”,我省以改革创新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前进路上时刻坚持党的领导。

  “村里来了服务队,变化可大了!”站在占地10亩的连体果蔬大棚前,曲阜市息陬镇北夏宋村党支部书记吴强为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驻村党员干部点赞。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资源力量向乡村倾斜、在乡村汇聚。“服务队来到村里不只是建几个棚而已,我们带人带技术带资金带理念,帮助村里打造一个平台,让村里能承接各种惠农政策,形成一个小的政策洼地。”息陬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汪巨龙介绍,目前,仅北夏宋村就有大棚25座,年收入可实现50多万元。

  绿遍山原金满川,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蓝图,正在齐鲁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山东将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以更大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
新闻关键词:振兴乡村农村山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