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甩掉穷帽子,一条路“活”了一个村
村路贯通,临朐县庙山村果蔬大棚从30个发展到360余个,昔日贫困村甩掉穷帽子
一条路“活”了一个村
宛如一条绚丽缤纷的彩带,镶嵌在临朐县柳山镇的青山绿水之间——春暖时节,沿柳城路一路东行5公里,随着视线豁然开朗,就来到了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的柳山镇庙山村。
走进庙山村,但见白墙红瓦,屋舍俨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随处可寻,满目的墙绘和小村的美景融为一体,漫步而行仿佛置身一轴鲜亮灵动的美丽画卷。
3月11日一早,记者在村口见到了刚出家门口的张连兆。他拿着农具,一路小跑200余米,钻进高温大棚。“控温、采摘、分拣、打包……要干的活真不少,不早起咋能行?”张连兆掰起指头跟记者掰扯。
张连兆今年49岁,鬓角斑白、卷着裤腿、一身粗布,虽然有点不修边幅,却是庙山最早的大棚种植户,2003年便在全村率先建起了大棚。无奈由于交通不便,里面的蔬果运不出,外边的商贩进不来,2016年之前,张连兆的大棚一直都没大有起色。
“以前的日子真不好过!”老张回忆过去一脸愁容,“那时候俺村路难走,还得起早贪黑侍弄大棚,一年下来烂在地里的得有1/3,还得借手扶拖拉机驮到3公里开外的杜家庄去卖,换的钱也就够温饱的。”
张连兆的境遇不是个例。由于路不通,村里一直摆脱不了贫困的窘境,村民对修路的渴求望眼欲穿。
山村兴不兴,看路行不行。2016年开始,柳山镇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这条主线,在庙山村修建了13公里长的机耕路和生产路。随着道路全面贯通,张连兆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如庙山村近年来的变迁。
“打工、种地,以前满打满算一年也就收入万八千元。”张连兆说,“路修通后,家里又一口气添了3个种植西瓜、杭椒的高温大棚,共9亩地,外面有固定的客商来收购,车直接开到大棚口,一年下来稳定收入在20万元以上。”
让老张最难忘的是,当他“猛打方向盘转了180度弯”把一辆崭新的小汽车开回到了家门口时,周围乡亲们里三圈外三圈围着他的车,眼神里充满了羡慕。
“现在路修得这么好,荒地也能搞产业!”在张连兆的号召下,周围的乡亲们纷纷来向他取经,如今已有15户加入了老张的“阵营”,远远望去,昔日的荒地已被满目大棚所取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处大山腹地的庙山村,共有500多户1860余人,村里仅有的3600亩地,仅山地就占了2000多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曾一度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如今,路通了、网联了、业兴了、人富了。2018年底,庙山村88户631人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户户通完成率100%,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伴随着一条条宽敞平整的生产路伸向田间地头,农村生产力得以迅速解放,群众通行更加便利,村民们买卖农产品也有了更便捷的通道。
在记者采访途中,不断有沿路的村民将一车车辣椒等农产品打包、装箱,等待商贩来收购。“我们的果蔬作物大棚从2016年之前的30个,发展到如今的360余个,覆盖了村里60%以上的农户,我们的农产品都卖出了好价钱!”走在新修的柳城路上,庙山村村委委员张建友那张黝黑的脸笑得像山花一般灿烂。
“在去年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我们争取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建设高温大棚18座,占地100多亩。”张建友说,在此基础上,还着力培育发展村里的专业合作社,结合本村大棚瓜菜、流苏苗木等特色产业,流转土地1000余亩,开工建设流苏文化产业园,包括流苏种植园流苏文化广场、莲藕观光园、垂钓中心、玫瑰观光园、瓜菜基地、高温大棚等。
与此同时,得益于对内对外交通的优化,庙山村还依托“惠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转+贫困户”模式,种植大棚瓜菜面积500多亩,年产西瓜300多万公斤、辣椒150多万公斤,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
像庙山村一样,“路”的畅通,为一座座藏在“深闺”的小山村开启了全新篇章。
“我们将进一步打造‘一路一景、一村一特色’的交通路网,形成‘一路聚核、一区多元、多网融产’的交通大格局,让山川更秀美,生活更幸福。”柳山镇党委书记窦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