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遍地红 党史云游学】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2021-03-19 16:5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学史明志守初心,砥砺前行勇担当!鲁网·泰山财经推出特别策划:“齐鲁遍地红 党史云游学”——每天一张海报,扫码阅读文章,和您一起云游红色场馆,追忆峥嵘岁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一首爱国绝笔道出多少辛酸往事。年仅26岁的余志远,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仍不为所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余志远是众多冀鲁边区革命英烈中的一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烈长眠。 

  

  冀鲁边区地处华北平原,以津浦铁路和黄河为界,被称为“雄鸡的咽喉要塞”。包含山东、河北两省24个县,是抗战初期山东省形成的六大战略区之一。1937年10月,中共冀鲁边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1939年秋至1940年春,冀鲁边八路军“挺纵”主力分九批,先后向鲁西鲁南输送了15000名干部和战士,为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944年1月,经中共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渤海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时间,冀鲁边区共歼灭敌人五万余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多万军民在残酷的斗争中付出生命代价,其中包括90多名县团级干部、3万多干部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的一部分,纪念园位于德州乐陵市朱集镇,总占地面积186亩,2014年9月落成开园。主要是由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和挺进广场、纪念广场、烈士碑林等六部分组成。先后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东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获批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教师实践教育基地、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山东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基地等荣誉称号。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以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脉络,布展分为孕育形成、发展壮大、艰苦奋战、全力支前、传承红色基因等五个单元,全面系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冀鲁边区革命英烈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和感人事迹。 

  

  挺进广场为纪念1938年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挺进冀鲁边而命名。主题雕塑由昂首并肩的工人、农民、军人三个人物形象组成,八路军战士挥舞的大刀象征着革命的武装斗争。冀鲁边区烈士碑林,有1003名革命烈士在此长眠。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冀鲁边区革命烈士而建,2015年5月建成。 

  牟宜之曾任乐陵县长,出生于1909年。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1938年5月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任命为乐陵县长,后在先进人士教育引导下,将县政府所有积蓄交由八路军支配,并将县政府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泰山支队,他本人也加入了共产党,使乐陵成为一个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常大娘之家”是为了纪念革命母亲常大娘而建。常大娘本名刘相惠,9岁时嫁给乐陵县朱集镇大常村聋哑人常培仁当童养媳。“七·七”事变后,枣乡大地掀起了抗日高潮,深明大义的常大娘携全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白天,她除了放哨、送情报,还帮助伤员做饭、洗衣服;晚上,她和丈夫带领一家人不辞辛苦地挖地道。时间一长,常大娘的家成了冀鲁边三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她家的地道,成了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而毛主席也称赞常大娘是“大爱为国,革命母亲”。 

  

  冀鲁边,一片镌刻着红色基因的热土!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逐梦前行!(鲁网·泰山财经记者  赵洪斌 李晓冉)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